当“无效加班”遇上“强制下班”
作者 石青川 牛朝阁 郑雪
发表于 2025年4月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前几年,金融圈子流传过一个段子——如果你想了解一家新公司内部管理情况,就假装是同一个办公楼的员工,在吸烟区与挂了该公司工牌的人借火,顺势聊加班话题。他们一定会像遇到情绪出口一样,道出不少你在公开渠道了解不到的消息。

彼时还没有“内卷”这个说法。如今,那些新公司中,一部分已成长为大厂,很多人因为加班苦不堪言。

不过,伴随着近段时间以来“反内卷”的呼声,打工人口中的热词也从“强制加班”变成了“强制下班”。不少人直呼,从没想过这两个词可以组合在一起。

其实,不仅“打工人”苦加班,企业也苦加班。有企业坦言,加班增加了管理成本,破坏了员工健康工作状态,综合算下来,并没有提高多少收益。

结束加班的打工人在等车
加班是大厂的常态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一边是为了升职加薪拼命“卷”KPI的“打工人”,另一边是希望员工像老板一样全身心工作的企业,“人欲静而内卷的风不止”,双方该怎么解决他们的内耗?

员工:加班可以,得加钱

加班被不少求职者看成一种企业文化,并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陶谦就是这么一路加班过来的。

4年前,他入职现在这家有国资背景的数字技术公司。刚入职时,陶谦十分开心,觉得有国资入股的企业不同于其他“996”大厂,应该不会有很强的加班节奏。但陶谦没有想到,入职后的第一个周末,竟是他唯一过的一次完整周末。

“项目要赶着上线,我们得加速吧。系统出现BUG,我得及时响应吧。服务器宕机了,我们得紧急部署吧。”随时随地背着电脑,并能以最快速度进入工作状态成为陶谦的新习惯,“这种加班每次占用不了太长时间,但也能把我的闲暇时间切得粉碎。”

尽管很累,但他并不愿意把活儿让出去,“我们技术组不抢着干,让别的团队抢走了,项目提成就没我们的份了。”陶谦有点无奈,他觉得上班无非就是为了赚钱,把工作让出去了,上班干吗。“平常我们都说太‘卷’了,但活儿来了还不都是抢着干。加班可以,但得加钱。”

陶谦这种情况太常见了。杨洋身处大厂,接连跳槽后,最终走上内容质量管理岗位。他说,程序员的加班是职业特点,他们这些中层管理的“卷”才是无奈。

“半夜加班是家常便饭,通宵后第二天依然能一大早开个在线视频会议。”杨洋说,现在不少大厂正是减员增效的时期,基层管理是最危险的一批人,优化掉一整条业务线的事很常见。运气好的能去管理别的部门,运气不好的跟着业务线一起优化,这几年扎根公司的付出等于归零,辛苦培养的团队也散了。

所以,杨洋拼命想证明自己管理的团队效率最高,带着组员一起“卷”。

“尽量不加班,但是产出一定要比别的组多。我让组员上班提前到,并开一个早会作分享,让前一天效率最高的同事传授工作又快又多的经验。”杨洋知道背后不少人骂他,说他开早会是“事儿多”、搞“内卷”,“我也不想,但总比大家都被优化好吧”。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