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政府咋过“紧日子”
作者 杨琳
发表于 2025年4月

一支笔、一瓶水、一张纸……近些年来,各地方政府坚持过紧日子,将降低行政成本落实至极细微之处。

政府过紧日子,是为了换百姓好日子。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也不是捂紧钱包不花钱,而是该花的花,该省的省,集中财力办大事。

正如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所讲,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

近期,各省份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报告陆续公布,各地均在强调2025年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等,以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支持民生和重大战略任务。

这也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严禁铺张浪费,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的要求不谋而合。

可见,“紧日子”方针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计。

那么,各地过紧日子的成效如何?今年又如何继续过紧日子?钱该往哪里花、怎么花?

各地过紧日子成效如何

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

近些年,各级政府过紧日子新规不断出台,规定之“细致”,甚至上了热搜。

比如北京提出,党政机关会议不再提供瓶装矿泉水。苏州要求高铁沿线公务出行原则上不安排公务用车保障,公务接待安排在机关食堂的,原则上提供同餐次职工餐菜品。安徽规定,文件、资料一律双面印刷;严禁同城接待,优先选择单位食堂作为接待场所,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开会不发文件袋、笔记本和笔。安徽甚至还规定,领导干部参加会议不带助手,同一单位跨县(市)参会人员不能超过一人……

显然,“过紧日子”不是“唱高调”“喊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细节、一桩桩小事入手,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

不仅如此,为了让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近些年各地将过紧日子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福建、黑龙江、北京等多个省份发布过紧日子相关规定。

那么,政府过“紧日子”的具体成效如何?

从中央层面来看,202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预算比疫情前2019年下降了20%,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比2019年增长25.5%;2020—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连续负增长,2023年也只略增了0.8%,把节约下来的钱用以支持地方保障民生、促进发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