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wowo被机票搞得很烦。1000多元的机票在她不知情时被“退高买低”了。
wowo在某头部旅行平台购买了一张1070元的机票,后来航班降价400元后,平台未经她同意也未告知她便取消原订单,转而购买了降价后的机票,但并未将差价退还给她。
飞行博主刘博伊的情况类似,他在另一家平台上花1182元买的机票竟是本应免费的“里程票”,这令他十分气愤:“里程票是根据航空里程兑换的免费机票,我相当于花了1000多块买了一个‘赠品’。”
这并非个例。社交平台上有关“差价票”“退高买低”的维权帖子不胜枚举。随着更多类似事件曝光,航司也被“逼”站了出来,“3·15”之际,三大航司齐发公告,剑指第三方销售的价格陷阱。
为了厘清“机票链”背后的种种复杂关系和利益,记者近日展开了采访调查,不得不感叹——机票代理这行,“水”太深了。
利用信息差,票代赚差价
机票的分销模式里,机票代理商(以下简称“票代”)是重要一环,他们主要存在于线下的旅行社、代售点和各大OTA平台(在线旅行社)。消费者的机票预订、退改签等需求多由票代操作。
航司、票代、OTA平台的关系牢牢捆绑。OTA平台就像一个“超市”,不仅自己做票代,还允许大大小小的票代将票源放在平台出售。
全国每天订机票的人千千万,但如此庞大的市场,对票代而言,却是一桩“不赚钱”的生意。
据记者了解,票代需要获得航司授权才能卖票,但根据规定,票代没有调价空间,不可能通过机票加价来获利,主要赚的是航司代理费。
“可是,航司给的代理费比较低,甚至有航司已经不给代理提成了。”刘博伊无奈地说。
“早年间,代理人可能拿到3%的代理费,加上一些奖励,一张国内票能挣几十至100块。”从事票代服务的李敏告诉记者,“现在一张票挣几十块钱基本不太可能了。国内机票的话,代理只拿定额代理费,而且比较低,低舱位不给,高舱位一张票给几块钱,票代几乎挣不到什么钱。”李敏所在的公司已经主要做国际机票了,因为利润高一些,国内机票算是“捎带”着做。
“现在代理主要是靠保险和附加产品盈利。”刘博伊举例说,“你在平台买机票时,页面有很多保险选项和附加产品,你买了,它就有利润。”
在纯靠卖机票利润极低甚至几乎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一些代理商开始走“歪门邪道”,通过信息差卖差价票、里程票。
“机票的价格调整变化很大,而且不透明。30天后的行程可能1000块一张票,但临近了就变成几百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