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狗成年轻人“情绪充电宝”
作者 郭霁瑶
发表于 2025年4月
宠物超市
带宠物户外徒步
宠物友好书店
宠物友好餐厅

现在是晚上10点钟,小锅有些焦虑。

报告迟迟没有思路,电脑屏幕上除了一行标题,正文一个字也没有。一旁的柴犬憨憨正用狗爪扒拉小锅的裤腿——这是它第4次提醒主人“散步时间到啦”。

小锅那叫一个愁啊,按照现在的写作节奏,今晚她将和憨憨一起出现在凌晨两三点的小区草坪。要命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小锅还要爬起来先遛狗,再赶往城市的另一端采访。

白天当“社畜”,晚上是“铲屎官”。这是小锅的日常,也是万千大城市年轻人的缩影。这些“时间管理大师”每天都忙得如同陀螺,但仍然乐此不疲,到底是图啥?

年轻人用孤独“投喂”出千亿市场

“都这么累了,为啥还要养狗?”

“你连自己都没养好,养啥猫啊!”

“你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

许多年轻人在养宠物前总会面临父母几连问。小锅也不例外。一开始她瞒着父母,用自己的年终奖买了一条柴犬。养狗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喜欢动物,二是为了让出租屋有一个除了自己以外的“活物”。

许多大城市年轻人养宠物的初衷和小锅一样——为了陪伴。

“跟父母抱怨职场遇到的困难时,他们总是劝我要‘吃得苦中苦’。道理我都懂,但我需要的是情绪上的治愈。当我抱着我家猫的时候,它会安静地陪着你。”

“在北京,我没有一个家人,也没有朋友。狗狗就是我唯一的家人。过去我总是失眠,现在每天夜晚听到床边狗狗平稳的呼吸声,我会觉得更加安心,入睡也更加容易。所以,其实不是狗狗需要我,而是我需要狗狗。”

“养了猫后,我在上海突然有了家的感觉。每次晚上在外面吃饭,总感觉有人在家里等着你。”

这些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正用孤独“投喂”出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宠物数量超1.2亿只,中国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宠物消费赛道也在不断细分,不仅要满足生理需求与健康需求,还要满足更多宠物和宠物主的个性化需求。

显然,单纯的陪伴已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养宠需要。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