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期三年后,由双雪涛悬疑小说改编的电影《平原上的火焰》,终于在大银幕与观众见面。
在冰天雪地里讲述一个悬疑故事或一个爱情故事,都不难,难的是将二者结合,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如《燃冬》那般缥缈、虚无的青春疼痛。《平原上的火焰》并未能完全规避这一点,血色与玫瑰的结合,极大依赖原著文本的意志。
2022年底,与小说同名的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开播,为“文艺悬疑”这一危险的组合博得了一席之地。平均一小时的单集长度,为铺陈时代情境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在九十年代末期东北工厂改制的大环境下,众生相因此鲜活。
相较之下,电影版进行了不少缩略与跳跃,这或许是电影的野心太大:既想讲好一个悬疑故事,又想映衬上世纪末东北工人阶层共同经历的伤痕,还想从中抽丝剥茧出两代人隐秘的内心痛楚和掣肘。但整体叙事并没有一个很明显的重心,而是雨露均沾,却在操作风格上保持了原著的含蓄。
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被编剧导演们看中,不是因为并不新鲜的悬疑元素本身,而是围绕两个主角庄树与李斐的血色浪漫,是弥漫在文本间的某种卡夫卡式的荒诞寓言。人与人之间暗流涌动的爱恨纠葛,不露声色的冷峻和凛冽,像东北平原上漫长无尽的寒冬,令人在畏怯的同时,也难以抵御凝视深渊的诱惑。
电影《平原上的火焰》尽力去还原这种人物内在命运和性格差异摩擦出来的浪漫,却也因此放弃了一部分对悬案结构与社会脉络的探讨,让前半部分铺陈的肃杀,最终演变成半截青春疼痛文学。
时代悲剧
小说《平原上的摩西》以发生于90年代初沈阳一起贯穿八年的连环杀人案为原型,一犯罪团伙连续多次作案,专门杀害出租车司机。多年来,不安与恐惧弥漫在当地居民心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紧张,下一代人受到上一代人的影响,也因此卷入了漫漫冬季之中。
电影《平原上的火焰》里,刘昊然饰演的男主角庄树,出场时还是吊儿郎当的混混少年,他原先对这起城际大案同样是不屑一顾的。
在他的世界里,有象征那个落魄年代最后活力的地下舞厅,有与朋友们在河里炸鱼的松弛,也有让人感到不耐烦的家庭—父亲偷偷行贿厂长,为自身前途作出阴暗的挣扎。母亲常年寡言、淡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以及与她一样奇怪的邻居女孩李斐。
这些奇异的、暗流涌动的人际关系,复杂之处并不在于表面的关系链条,而是个体内心深处各自不同的性情和欲望,是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克制的纠缠和关照。因此,若脱离原著去看电影,难免对个中奇妙感到茫然。
原著小说里化用了出自圣经《出埃及记》中的主角“摩西”作为重要意象,“摩西”在希伯来语中有“从水里拉起”的意思,寓意着某种救赎与信念。依上帝指示,有罪者需要在旷野中漂泊 40年,下一代才能进入光明幸福的应许之地。
在原文本中,这是对一代人命运的暗语。虽然电影改编时并无保留这份隐喻,但保留了那种建立在罪恶与救赎之上的悲剧性。事实上,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并非一个固定的人,而是一类人,或者说一种情绪、一种冲动、一种弥漫在那段时期工人群体间的普遍压抑。
李斐的父亲李守廉是连环杀人案的其中一个作案者,也是最后一个。他“偶然”杀死的司机,恰是那时假扮出租车司机查案的警察蒋不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