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自称“全球第一款通用AI Agent产品”的Manus一夜之间爆火。
其宣称性能“吊打”OpenAI同款,邀请码被炒至天价,甚至能卖到9万、10万元一个。
Manus火得突如其来,但不算莫名其妙。
火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多家造势,风很大,但实测的人少,神秘感强,叠加“本土团队”光环,又是一个后来居上的案例;二是大模型的好,大家都见识了,但一直停留在聊天上。现在急需趁手的聚合式工具,把脑子里的想法变变现。
忽然,说曹操曹操就到,正中下怀。
聚合式工具也没那么玄妙,相当于“高德打车”吧。
Manus是什么?行内叫智能体(Agent),通俗点可以叫“工具人”。这个工具人就是以大模型为“大脑”,自己“动手”使用工具来完成任务。Manus英文就是“手”的意思。
有代表性的工具人,当属OpenAI的深度研究(Deep Research)和Anthropic的计算机应用(Computer Use)。以实测结果来看,Manus达不到宣传片里的效果:幻觉较多,任务基本以失败告终。
关键,是不是“工具人”,要看它是不是真的能自行决定怎么完成任务、挑什么工具,而不是靠编好的代码。
Manus目前未有任何信息能证明自己是真正的智能体—没有人为设计的工作流程。因此,只能说它在宣传里呈现出“智能体”或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样子,并围绕这一概念做文章。
而Manus也绝非一无是处。作为一款应用,界面简洁友好;大脑(思考)、手(操作)、交付的层次非常清晰,组合起来也是相对合格的当代“牛马”,还是能帮你提高一点生产力。
下文将举例说明Manus如何完成工作任务、优势和局限以及技术逻辑是什么。省流版:别花好几万买什么邀请码,一个“毛坯房”不值得。
使用工具是大学问
“工具人”绝不能纯聊天,不干活儿,专业工具人都是一边聊一边干:左面对话框,右面操作台。Manus和Claude的界面都是如此。
根据“我有一个朋友”的实测,给Manus由浅入深地提了几个独立的要求,比如写小说,给苹果股价建模,写一个游戏等等,结果不太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