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骨质疏松症
作者 王晓雪
发表于 2025年4月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密度下降和骨质量减少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使骨骼变得脆弱且容易骨折。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其病程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在病情严重时才被发现。此时患者常合并严重并发症,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尤其是长期卧床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因此,科学认识骨质疏松症以及其预防、治疗、健康保健措施,对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骨密度减少;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影响老年群体。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其他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甲状旁腺疾病等)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引起,通常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骨重建失衡有关。骨骼在生命周期中不断经历骨形成与骨吸收的过程,正常情况下,骨形成与骨吸收保持平衡。然而,当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时,就会导致骨密度下降,最终引发骨质疏松症。激素水平(特别是雌激素和睾酮)、营养状况、遗传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均会影响这一平衡。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合理饮食①钙质摄人。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年人每日应摄人1000~1200毫克钙。钙质的主要来源包括奶制品(如牛奶、奶酪)、绿色叶菜(如菠菜、羽衣甘蓝)、豆类及其制品(如豆腐)。乳制品是最主要的钙来源,但对乳糖不耐受者,植物性食物和钙补充剂也是重要的选择。

本文刊登于《家庭医学》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