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益气法治疗鼻出血
作者 田辰辰
发表于 2025年4月

鼻出血虽然看似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若频繁发作或出现大出血,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在气候干燥、气温变化剧烈的季节,发病率较高。虽然大多数鼻出血为自限性,但反复发作或大出血应引起高度关注。鼻出血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局部原因如鼻腔炎症、外伤及鼻腔肿瘤,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血液病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等。中医认为,鼻出血多由肺热炽盛、肝火上炎、脾气虚弱、肾阴不足等原因所致。因此,治疗上既需清热凉血,又要益气固本。

中医学对鼻出血的认识

鼻出血在中医文献中有不同的称谓,如“鼻衄”“衄血”“鼻血”等。《黄帝内经》云:“诸气者,皆属于肺”,鼻为肺之窍,肺热炽盛则迫血妄行,因而发为鼻衄。《温病条辨》提到:“热甚迫血妄行,则为衄血。”此外,肝经循行至头面,肝火上炎,迫血上行也可导致鼻衄。脾主统血,脾气虚弱则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而妄行;肾藏精,主骨生髓,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亦可导致鼻衄。

收敛益气法的理论依据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则血不循经,易致出血;而益气固本法则能补气摄血,从根本上调理机体功能,达到止血之效。收敛益气法在治疗中强调补益气血,兼顾收敛止血,其主要作用机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补气固本:鼻出血多由气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致,通过补气药如人参、黄芪等,可以增强气的统摄作用,达到止血目的。②收敛止血:使用白及、藕节、白茅根等药物,能直接收敛止血,快速控制鼻出血。③调和气血:鼻出血患者往往气血失调,调和气血药物如丹参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瘀血形成,防止出血再发。

本文刊登于《家庭医学》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