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问题症结 |
“自进入太空时代以来,人类对航天器和卫星就存在一种‘用完即弃’的倾向,跟用完塑料丢进海里一样。”阿斯特罗斯凯尔英国分公司董事总经理尼克·谢夫表示。这家公司总部位于日本,致力于开发清除太空碎片的技术并实施相关任务。
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曾经是一件大事。不过,自1957年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以来,航天技术逐渐成熟,发射卫星的难度降低,成本也随之下降,卫星发射数量因此飙升。截至2022年,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约有6000颗,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6万颗,其中就包括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计划发射的4.2万颗“星链”卫星。
如今,在晴朗的夜晚,如果你抬头望天,或许会看到一串明亮的光点划过天空。这些光点其实是“星链”卫星。它们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分布,构成了一个巨型星座网络,旨在向全球提供更快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目前,针对太空活动的法律法规仍较为零散。现行的主要国际法律是《外层空间条约》,该条约于1967年通过,距今已有50多年。
现在,地球轨道上堆满了太空垃圾。根据欧洲航天局2022年9月的数据,直径超过10厘米的太空碎片约有3.7万件,直径在1到10厘米之间的碎片则超过100万件。这些碎片极其危险且难以追踪。美国卫讯通信公司的全球事务与法规负责人约翰·詹卡说:“现有的监测系统很难观测到这些碎片的具体位置和轨迹,卫星因此无法及时躲避。而且,目前的技术手段也无法为卫星提供有效的防护装置。”
太空碎片不仅是单颗卫星或航天器的安全隐患,还可能对整个太空环境构成更大的威胁。太空运营商很担忧所谓的“凯斯勒效应”,这是美国科学家唐纳德·凯斯勒于1978年提出的理论。他认为,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加,碰撞的概率也会随之上升;一旦发生碰撞,就会产生碎片,而这些碎片又可能与其他卫星发生碰撞,进一步产生更多的碎片。达到某个临界点后,一次碰撞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轨道瘫痪。
卫讯公司在2022年发表的一篇综述性文章中描述了这一情景:“如果太空碎片的数量达到临界点,这些碎片将以不可控的速度不断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