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采花人:永不完结的故事
作者 张茯闲
发表于 2025年4月

| 延续百余年的永生花买卖 |

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中心,有一座名为迪亚曼蒂纳的城市。在那里,传统习俗与大自然的鲜艳织锦相互融合。每逢周末,陈列的迷人花朵把城中主广场装扮得宛若群芳绽放的花园。

鹅卵石路上摆着由花制成的工艺品,颜色应有尽有,既有最艳丽的,也有淡雅的。每朵花看起来都十分鲜活,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竟然非常干燥。

这种在葡萄牙语里有“永生花”之称的花长在浅层的沙质土壤中。它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就算被移出自然栖息地,它娇嫩的花蕾仍能保持鲜活的姿态,甚至干燥之后依然生动。有时候,哪怕是几十年前采摘的永生花,花瓣也会因一滴水而闭合。此后再经干燥,花朵又会绽放,仿佛仍有生命。

不远处,手艺人坐在长椅上观察游客,回答他们有关花朵真假的问题。55岁的伊万内特·博尔热斯每周末都要和不了解永生花的游客聊几句。“人们问我这花束能保存多久,还问我能否保证这花不是塑料做的。”伊万内特说,“生活中确实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但我敢保证这花是真的。”她举起前一晚刚做好的小花束,笑了起来。

永生花买卖可不是新兴行当。专攻生物学与植物学的研究员雷纳托·拉莫斯说,商业化销售永生花自20世纪初就开始了。

“20世纪70年代末,永生花的出口量约为1000吨。”拉莫斯解释道,“在那段时间,永生花贸易的主要产品就是永生花本身。到了2022年,产品已多样化,出口量约为200吨,主要消费国是荷兰、美国和意大利。”

| 平衡环境保护与民众谋生 |

埃斯皮尼亚苏山位于巴西的塞拉多生物群落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那里的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植物特有性也非常高。

20世纪90年代,人们普遍认识到埃斯皮尼亚苏山的生物多样性何其重要,于是开始建立保护区。2002年,面积超过12.4万公顷的永生花国家公园成立。然而,保护措施导致当地习俗受到限制,其中就包括采摘永生花。最终,民众与环保部门之间爆发了冲突。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这一问题的难度因此凸显了出来。

如今,采花人在永生花国家公园的边界外采摘自然生长的永生花,但边界外的土地通常为私人所有,进场采花需要交费。那么,问题来了——当地社区能否找到既不破坏环境又能延续采花传统的方法,好让采花人仍可维持生计?

| 名为“坚韧”的深刻一课 |

方法之一可在伊万内特出生的坎列鲁斯社区找到。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永生花濒临灭绝,非政府组织“巴西利斯大地”与坎列鲁斯社区接洽,共同讨论创收新方法。

“巴西利斯大地、巴西环境与可再生自然资源研究所,还有其他合作机构,都给我们提供了建议,告诉我们如何提高产品价值。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