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十年党刊的沉淀与展望
作者 魏晔玲
发表于 2025年4月

在经历媒体融合十年发展历程后,传统媒体正处于一个新的战略窗口期。从政策层面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传统媒体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从技术层面看,以DeepSeek、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异军突起,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再次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媒体传播格局也势必面临重新洗牌;从媒体自身层面看,传统媒体在十年融合发展之路的摸爬滚打中不断积累经验,在业务类型、考核机制、盈利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化调整,转型发展的意识已初步树立,转型发展的手段已初步掌握,这些都为传统媒体迎接新一轮技术挑战、实现影响力的跃升蓄势储能。

党刊作为党的舆论宣传的主力军,必须打好媒体融合发展的主动战。这也是10年来,大多数党刊社念兹在兹、努力探寻的方向。各党刊社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普遍开始探索媒体融合之路,建立了种类较为齐全的新媒体平台,并生产制作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对采编流程和薪酬分配方案进行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改造,内容生产更加科学、高效,采编人员积极性得以调动。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之路上,党刊人的脚步迈得愈发坚定。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距离中央提出的媒体深度融合的目标、距离建设“四全”媒体,党刊社普遍还存在不小差距。仍有不少党刊没能很好地适应新技术形势下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所进行的融合探索仅是业务层面的小修小补;具有全国影响力、号召力的党刊新媒体产品还不够多;党刊推出的新媒体产品目前多处于追求社会效益层面,在盈利模式上还未实现重大突破。可以说,媒体融合发展10年,党刊已经进入舆论的主战场,但还没有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这显然与党刊的地位和所承担的职责使命是不相匹配的,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

保持战略定力,守住基本盘才能赢得发展优势

这些年,关于“主编已死”“纸媒终将消亡”的言论不绝于耳。甚至还有人准确预测出世界上最后一份报纸消亡的时间。这种预测是否准确,只能等待时间的验证。我们能看到的是,大多数纸媒确实遇到了发展瓶颈,发行量下滑、广告量锐减,有的干脆宣布停刊。在这种情况下,党刊要在众声喧哗、唱衰传统媒体的嘈杂中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

保持战略定力的前提是对党刊自身独有优势拥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从而在发展的时候能够做到不盲从、扬长避短,将优势转化为竞争力。客观分析党刊的优势,可分为外在环境优势和内在结构优势两方面。其中,外在环境优势具体体现在“三个没有改变”,内在结构优势具体体现在“四个依然存在”。这些是党刊事业发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尽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为党刊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无论传播方式怎么变,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导向、站稳人民立场,把党的声音传播出去,是党刊的职责使命所在。

党刊作为党的舆论宣传主力军的地位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文提到,“党刊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党的喉舌”的党刊,是宣传阐释我们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刊主力军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主要阵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报党刊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党刊的作用发挥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些都为党刊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新闻工作内容为王的本质属性没有变。新闻的诞生就是为人们提供新的、真实的信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清事实、了解世界,这是新闻产生的起点,也是新闻发展的逻辑。只要人类认识世界的愿望存在,新闻所提供的内容就是有价值的。因此,无论载体如何变化,从纸端到指端、从文字到声音到视频,新闻行业内容为王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对党刊而言,坚持内容为王,应着重考虑如何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把我们“想说的”与读者“想看的”有机结合起来,把我们“想说的”写得让读者看得懂、看得进,这是党刊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

差异化发展的空间依然存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枝独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但具体到报纸、刊物、电视等媒介,影响程度不尽相同。综合来看,报纸、电视受到的冲击较大,期刊的内容因时效性没有报纸、电视突出,专题性、知识性更强,造就信息生命周期长、复读率高的优势。新媒体更多提供的是时效性强、碎片化的内容,与期刊的文章较难形成同质化竞争。当人们想要系统、全面地了解某一事物时,期刊往往是较佳选项。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