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党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创新路径
作者 范文龙
发表于 2025年4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党报党刊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实践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长期以来,党报党刊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和思想引领,尤其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党报党刊坚持以政治担当引领文化传播方向,始终将文化传播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定位。另一方面,党报党刊坚持通过传播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深入报道非遗保护、文博成果,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以“家国情怀”“天下大同”等传统智慧凝聚民族精神,有力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为社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目前,党报党刊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技术应用滞后、创新动能不足、跨部门融合力度不大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报党刊更好发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新形势下,党报党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例如,中国日报文化频道与中国日报网联合推出非遗文化系列双语短片,向世界展示了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包括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雕版印刷、丝绸技艺等,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河南日报推出“主根主脉看河南·行走大遗址”系列融媒报道,以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时间演进为线索,深入探访贾湖遗址、仰韶村遗址等20个具有全国和世界影响力的遗址,让受众通过报道得以触摸历史、感知文明、滋养精神、读懂中国。党报党刊通过政治引领、内容创新、技术赋能和全球视野,不仅守护了中华文化根脉,更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报党刊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报党刊作为党的重要宣传阵地,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与使命。应进一步增强坚持“两个结合”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自觉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以文化人,创新传播话语、形式、途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传统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大屏小屏传播、线上线下互动、周边开发等多元方式,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党报党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阵地。党报党刊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同行者、见证者和书写者,其不仅要报道新闻、传递信息,更要做好价值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蕴含着深厚的道德和伦理规范,融入了诚信、和谐、孝道等社会伦理。党报党刊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形成社会共识。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不断交织、碰撞,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思想也在不断传播。党报党刊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引导社会风尚、抵制文化侵蚀的重要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智慧、伦理观念和文化精神,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深厚的精神滋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党报党刊发挥好阵地作用,抵御不良文化和错误思想的侵蚀,帮助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党报党刊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