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来,播客市场快速崛起,凭借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场景化建构、情感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等优势,赢得了受众广泛认可与好评,成为“视觉过载”背景下的新出路。另外,播客受众整体素质较高,对深度内容需求较大,对广告推广、知识付费的接受度也较高,使其成为传统纸媒融合发展的新趋向,传统纸媒如何精准制定传播策略,也是占领播客市场的关键。本文在阐明传统纸媒播客传播可行性的基础上,以《三联生活周刊》为例,从内容、渠道、受众等维度,探讨了传统纸媒播客传播的实践创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纸媒 播客传播 渠道融合 知识付费 《三联生活周刊》
据喜马拉雅联合日谈公园、益普索发布的《2024年播客行业报告:耳朵时间就是现在》(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播客正在快速占领用户的媒介使用时长,成为新兴媒介的重要一极。播客受众群体多元,涉及管理者、决策者,且日益深入受众日常生活,30分钟至1小时中长播客成为主流,播客的商业化也越来越丰富,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另外,相比于其他音视频及社交媒体,40%以上的受众更倾向于选择播客。可以说,随着视频审美疲劳的加剧,播客正在成为全球新闻业样态转向的全新表征。早在2020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就首次设置了“音频报道奖”,充分彰显了音频报道的行业地位,以及新闻播客传播的未来前景。《纽约时报》推出的音频新闻产品《日报》(The Daily),短短两年半时间就取得了10亿+下载量的成绩,远超之前的各类新媒体产品。近年来,国内许多媒体也纷纷探索播客传播,如《新京报》、澎湃新闻、《三联生活周刊》、财新传媒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期刊融合发展代表的《三联生活周刊》,早在2017年就上线了“三联中读”APP,在数字刊、课程、听说等栏目外,独立增设了播客栏目。截至2024年9月25日,已经推出20多档播客,如《Talk三联》《岁时茶山记》《老九论财经》《中读现场》等,单集8376个、合辑75个,成为传统纸媒播客运营的引领者。其中的《Talk三联》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成功入选播客排名前100的专业媒体。因此,以《三联生活周刊》为例,探讨传统纸媒播客传播的相关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引领性。
一、聚焦深度内容,发挥天然优势
播客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深度参与和讨论是第一要义,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事件本身的热度外,更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度解读。《三联生活周刊》作为纸媒典范,在深度报道方面拥有明显优势,依托“资深媒体人”为播客受众提供深度、独特的视角,由此形成显著特色和内容亮点。如“三联中读”APP上线的播客节目,主播基本是资深媒体人,如五月、张译丹、高一丁、苗炜、郑筱诗等,都是资深编辑或主编,内容生产以人文知识、社会热点深度讨论为主,赢得了受众广泛好评与认可。高一丁主播的《Talk三联》,就是一档泛文化类播客,聚焦封面故事和重大报道,用音频媒介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与价值,为受众提供多元视角、独立思辨的可能,有深度,也有温度。
最为重要的是,《三联生活周刊》非常注重软硬结合,在深度报道之余融入更多新视角、新元素,有效避免受众出现审美疲劳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内容吸引力、传播力。如《365天听外刊》播客,每周同步讲解7~10本国外顶级期刊,让受众同步知晓国外热点,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实现经验脱轨与认知提升。如2024年9月21日《一周外刊动态|全球成年人生活质量趋势》节目,主播美国石溪大学经济学硕士李南希从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入手,讲到学习对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再到美国中产生活状态,最后讲到养娃贵的问题,其中既有权威数据呈现,也有独特见解提供,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关注,从不同维度分析了成年人生活质量趋势,深层引发了青年受众广泛共鸣。还有《为何“萝卜快跑”跑不快?》《〈头脑特工队2〉|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等,都是有深度又有新度的优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