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视角下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
作者 王泽人
发表于 2025年4月

摘要:主流媒体短视频是当下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进入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呈现出多元化、互动性、创新性的媒介特点,但也存在若干阻碍优化传播的问题。分析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现状,厘清其生成机理,结合互动仪式链理论,深入剖析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在共同的注意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符号方面具有的优势,对未来主流媒体传播战略的制定和升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主流媒体短视频 互动仪式链 传播效果 党报党刊

融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主流媒体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迅速崛起,在政治传播、文化传播、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内容构建和传播策略在不断优化与创新中,展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及特色,为学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理论价值。

一、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现状分析

主流媒体短视频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过程中的产物。在传受双向互动技术的加持下,主流媒体短视频成为党媒从过去的单向传播模式转变为传受双方情感交流的新型介质。

1.日趋多元化: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的优势。不同于以往单一的新闻报道,主流媒体短视频更加注重多样化的内容形式,如微纪录片、微访谈、动画解说等,这些形式更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此外,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的选题也更加贴近民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既有深度的分析报道,也有轻松愉快的生活文化知识普及,满足了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例如,人民日报客户端《视界》栏目发布的《新千里江山图》刚上线一个小时,人民日报公众号阅读量就突破了10万次,四个小时抖音浏览量突破6000万次。视频制作以中式美学为审美基点,以“一笔一画,都是你我的生活、共同的记忆”为栏目主旨,融合了《只此青绿》的审美意蕴,在三分五十秒的短视频中,中国高铁、航空母舰、航天事业等象征祖国伟大变革的画面一一闪耀,象征着中国精神的平凡英雄一一登场。这正是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之作,意蕴丰满、审美在线、情感充沛,是讲述千里江山新故事的创意创作与传播典范。

2.建构互动性: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策略的态势。从传播策略上看,主流媒体短视频正逐步构建起与受众的互动仪式链。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主流媒体短视频能够实现与受众的即时互动,能够及时回应受众的反馈和需求,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这种互动不仅能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满足感,而且也有助于提升主流媒体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受众行为进行分析,可以更精准地把握受众需求,为主流媒体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和传播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如四川日报打造的川观新闻在地方两会报道中,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推出了《码上看报告》《经济大省四川,如何真正挑起大梁》《小观两会早报》等短视频产品。其中,短视频数字主播“小观”在AI主持场景中,每天都会和受众见面,主持《小观两会早报》,主播“小观”在两会期间实时与受众互动并按时为受众预告大会日程,与受众共同探讨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受到网友们喜欢。

3.技术创新性:主流媒体短视频技术应用的趋势。主流媒体短视频的发展还表现在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上。随着5G、AI、VR等新技术的发展,主流媒体短视频正逐渐引入这些技术,提高制作水平,丰富视听效果,增强受众的沉浸感和体验感。例如,通过VR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情境,这种全新的观看体验能够极大地提升信息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不仅是受众,主流媒体短视频的制作端,记者编辑们也享受到了新技术融入主流媒体短视频制作带来的成果。四川观察客户端打造的民情通道短视频AI互动平台正是典型案例。编辑们基于两会语料大数据,综合新技术垂直大模型,融入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性并提炼出专业素材,编辑与AI实现了协同生产,共同打造出AI资讯问答版块,受众通过“Chat两会”积极参与到了四川两会的交流互动中。人民日报打造的“创作大脑AI+”也充分利用了新技术,一副AR智能眼镜具有检测算法学习模型能力、人脸识别跟踪计算能力,可以实现记者采访现场“一键出片”的效果,还具备语音互动系统,可以精准响应提问。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