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文化资源。如何提升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助力非遗文化积极“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对外发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本文总结了当前非遗对外传播的现状与挑战,提出运用“非遗+”“数字+”“共情+”的国际传播策略,增强中华文明全球传播效能,提升非遗文化传播声量,讲好中国非遗故事。
关键词:非遗文化 国际传播 跨文化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我国非遗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与传播力与其内在蕴含的文化价值及意义相比仍存在不匹配性,亟须进一步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与传播效能。本研究认为,研究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非遗文化国际传播呈现何种现实图景,二是其面临怎样的问题与挑战,三是采用什么样的因应策略。
一、非遗文化国际传播之现实图景
梁漱溟先生曾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提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最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文化犹如通往世界的大门,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前,国际传播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非遗文化国际传播的媒介和形式日益多样,但其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较弱。目前,非遗文化国际传播途径有限,传播策略单一,在“走出去”的同时,遭遇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语言方面的挑战,急需具有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沟通的专业人才发挥作用。面对新的媒介环境,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非遗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场域,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媒介平台推动非遗文化积极“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对外发声”。
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要在国际视野和全球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还要以精美的画面、丰富的场景、独特的叙事提升海外受众的接受度。2022年11月,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推广局指导,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出品的中英文短纪录片《万象中国》在中国网、腾讯视频和YouTube、Facebook、X等平台同步推出。作为非遗文化国际传播精品节目,《万象中国》将艺术之美与生活之美紧密结合,使“日常生活审美化”。该节目以文化符号彰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影像之美传递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以生活视角唤起海外受众的切实感知。该纪录片主创团队历经三年时间,从“万象中国”这一庞大主题中撷取20个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核心元素与代表符号,其中包括:良渚、青铜器、敦煌、宣纸、紫砂壶、风筝、皮影、功夫等主题内容。纪录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通过挖掘中华文明体系中的典型代表案例,展现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重新构建中国人的精神谱系,映照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美好品质,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与精神内核,为海外受众呈现并塑造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要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更要将视角回归当下生活。其对外传播的题材不应只局限于古代社会,当代国人的真实写照更为鲜活。这也有助于改善海外受众对国人的刻板印象,有利于向世界呈现出真实立体、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
二、非遗文化国际传播之问题与挑战
当前,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典型案例屡获“点赞”,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但仍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对此,非遗文化出海工作仍须“势头不减、劲头不松”。
1.非遗出海中的文化区隔。在非遗文化国际交流中,经常能够看到具有代表性的非遗元素和符号,如书法、武术、木偶戏、瓷器烧制等,这些看似热闹的非遗场景,却很难将负载于其上的文化意涵同步传达给海外受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