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国科幻电影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展示科技实力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影评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后发现,海外观众总体上对中国科幻电影评价积极,尤其在创作团队和视觉呈现两个维度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在剧情设计和主旨内涵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显著差异,海外观众的理解与共鸣受限,接受度相对较低。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科幻电影的特效制作普遍受到好评,但观众对于与西方科幻作品相似的视觉特效模式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与厌倦情绪。
关键词:文本情感分析 中国科幻电影 跨文化接受 海外网络影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科幻电影,作为推动对外文化交流的有力媒介,为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形式载体。然而,有效的文化传播并非信息的单向输出,关注海外观众的观影反馈,是评估中国科幻电影作品以及内在价值观念和国际接受度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情感分析法,系统分析海外专业电影网站上中国科幻电影的影评文本,以明确跨文化语境下电影作品的整体接受情况及不同内容元素的接受差异,从而为提升我国科幻电影跨文化接受度提供参考。
一、中国科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背景
网络影评,作为数字时代电影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汇聚了大众对电影作品的真实反馈与深刻解读。凭借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的特质,以及惊人的传播速度,网络影评已成为影响电影创作、传播及接受的重要力量,也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影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对网络影评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司若等人指出,中国网络影评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电影论坛与个人博客时期、单一网站时期、自媒体时期三个阶段。其次,是探讨网络影评对电影产业的影响。这是学界研究的重心所在。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马楠楠提出,通过对网络影评数据的统计、分类与整合,可以洞悉主流观众的审美偏好,为电影创作提供依据。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姜霖等人的量化研究证明,网络影评作为一种个人观点的表达方式,能够汇聚成“网络口碑”,并显著影响其他观众的电影消费决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王宜文等人则注意到,因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与道德约束,国内各大电影网站充斥着非理性言论和“网络水军”,损害了影评的公信力,对国产电影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最后,是基于对影评内容的剖析,探究电影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澳门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磊等通过对IMDb网站上中国电影的英文评论进行质性分析,揭示了历史、语言、技术、情境等符号元素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刘玲玉等结合Python情感分析技术与Charteris-Black批评隐喻分析法,明确了中、美、德观众评价《流浪地球》时,在情感倾向、关注主题和隐喻形象方面的差异。
总体来看,国内有关网络影评的研究在两个方面存在欠缺。一是量化分析的应用尚显不足。二是在探究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力时,数据主要依赖IMDb网站,且所选电影样本或是宽泛覆盖各类影片,或是过度聚焦于个别作品,缺乏对某一影片类型的针对性考察。鉴于此,本研究选取IMDb、Rotten Tomatoes、Letterboxd和Metacritic这四个全球知名且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专业电影网站上,影评数量位居前五的中国科幻电影的影评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力求通过更加丰富多样的文本数据和量化分析方法,深化对中国科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从而为我国科幻电影创作提供有益参考和建议。
二、中国科幻电影海外网络影评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为全方位厘清海外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作品的情感取向,本研究从整体情感层面及具体情感特征层面两个视角出发,设计了文本情感分析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