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政治宣传工作,成功创办了以图像叙事为典型代表的《晋察冀画报》。该报充分利用图像叙事的宣传优势,在宣传逻辑、宣传效用、宣传方法上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图像叙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在宣传逻辑上,从情感认同出发,经过思想共识最终实现行为转变;在宣传效用上,通过记录型图像叙事、隐喻型图像叙事和艺术型图像叙事,发挥战争动员、政治宣传和思想教化的作用;在宣传方法上,精准把握图像叙事精髓,面向大众、以艺为旨、拓宽途径。
关键词:抗战时期 《晋察冀画报》 政治宣传 图像叙事
《晋察冀画报》是中国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刊载新闻照片、图片、漫画、文字的综合性画报。其充分发挥了图像叙事形象、生动、直观的优势,通过图像有效及时地传递政治信息,为揭露日寇阴谋、唤起民众抗日意识、鼓舞民众抗日斗志作出了重要贡献。笔者以图像叙事为切入视角,深入分析《晋察冀画报》的宣传逻辑、宣传效用和宣传方法,以期为新时代以图像开展政治宣传工作提供借鉴。
一、抗战时期《晋察冀画报》政治宣传中的图像叙事逻辑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核心主题即“抗日救国”。此时,中国共产党借画报加大政治宣传力度,用大量形象直观的图像、照片和漫画来增强民众的抗战意识,通过情感认同、思想共识和行为转变的运行逻辑来增强政治宣传效果,对扩大政治宣传力度和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1.情感认同:依托视觉传播实现情景重现。由于战时条件的限制,民众接收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这为图像宣传提供了迅速勃兴的土壤。图像叙事依托视觉传播方法,用照片或图画的方式进行视觉建构,通过视觉场景的塑造和再现形成特定的视觉话语,以视觉化的直观力和冲击力来展现情感、震撼心灵,用情景重现的方式激发民众的思维认知,用情感认同的方式唤醒民众的政治意识,进而达到政治宣传的良好效果。1946年3月,《晋察冀画报》出版丛刊之二《晋察冀的控诉》,刊载了大量揭露日本法西斯对晋察冀人民犯下种种血腥暴行的纪实照片,其中包括冀东潘家峪大惨案、北岳区残暴“大扫荡”等,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再现了战争的极其残酷,强烈谴责了日军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和细菌战、日寇强奸并杀害中国妇女儿童、毫无人性的三光政策、以华制华的绥靖政策以及强行推行奴化教育等。《晋察冀画报》唤起民众内心对同胞的怜惜之情,进而凸显全民抗战的正义性和急迫性。
2.思想共识:运用构图布局凸显政治主张。图像叙事将抗日战争的革命形式和政治主张用直观的图像和通俗的表达呈现出来,有助于提升军队的政治意识和民众的思想觉悟。图像叙事的视觉冲击会使读者形成主导性的情感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思想意识的觉醒与提升。因此,思想共识无疑是图像叙事更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有效的图像表达,需要经由一定的构图布局技巧展现出来,精心设计构图位置和巧妙构思画面关系是及时传递战时信息和凸显政治主张的重要方式。1942年,晋察冀军区漫画家徐灵等人,深入日寇占领的村镇,涂掉反动标语,画上了“反对鬼子抓壮丁”的漫画。此漫画成功利用“敌大民小”“敌强民弱”的构图布局,将日本士兵强盗般的抓捕行为展现得淋漓尽致。透过构图布局,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被抓民众的弱小无助。面对日军在我国领土上的肆意妄为,如果不进行绝地反抗,必会遭受一场毁灭性灾难,由此更加突出抗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再如1946年5月,在丛刊三《民主的晋察冀》中先后刊发了《白发老太婆也去选举》《风雨阻不住人民的选举》《民主自由的学生生活》等设计性照片,充分利用了位置的远近、人物的大小、构图的对称、紧凑、留白等手法,展现了根据地民主建设的决心,凸显政治主张的同时也坚定了民众跟党抗日的决心和定力。
3.行为转变:通过语图互文构建行动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