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日报》凭借其权威的信息、翔实的内容、丰富的视角、多样的风格、优良的文风,成为中医药报道领域的主力军。本文运用文化话语理论,对《人民日报》中医药报道的话语主体、内容、效果、文化性与历史性进行整体研究。研究发现:在话语主体层面,参与主体的权威性和代表性身份特征推动了话语权威的构建;在话语内容层面,强调中医药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在话语效果层面,有效赋予了中医药行业的形象和品质;在话语的文化性层面,凸显了中西医之间的差异和互动关系;在话语的历史性方面,体现了深刻的时代背景。
关键词:中医药报道 媒介话语 《人民日报》 文化话语
中医药是国之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极具魅力的一部分,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与实践效用。中医药报道是一项特殊的媒介话语实践,笔者以“中医”为主要关键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民日报》报道题目进行检索,在得到初步样本后,进一步采用“滚雪球”的抽样方法,将主题为“传统医药”“国医”“国药”“针灸”“气功”“郎中”“望闻问切”“偏方”“养生”“治未病”等的文本继续纳入样本库,直至样本饱和,最终得到中医药报道样本2512篇,涵盖新闻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评论等体裁。笔者运用文化话语理论对样本文本进行解构,概括其话语特征和历史文化关系,进而以整体、辩证视角深入分析中医药话语实践,把握多层次、多维度的话语表达特征。这不仅有利于了解中国主流媒体的中医药报道话语建构策略及其嬗变、效果等;还有利于丰富文化传播领域的中医药内容,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多学科对话,提升中医药在医学、文化与哲学等领域的话语权。
一、《人民日报》中医药报道的话语主体:具有身份的权威性
在《人民日报》中医药报道中,话语主体包含两院院士(中医药领域),中医泰斗和国医大师,中、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专家,高等中医药院校校长等。其阐释能够帮助读者形成对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以中医药科普为例,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刊登了大量有关中医药科普的文章,这些文章紧密结合中医药发展动向、读者需求、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达到了澄清事实、正本清源和树立权威的目的。这些文章通常以学术探讨为主,以知识科普为辅;专注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普及家庭医疗保健知识;依据中医药理论,推荐简便易学的中医药养生方法;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引导社会观念;聚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彰显中医药价值。从《人民日报》具体报道来看,2010年之后见报的科普文章中,权威专家的发声更多。很多新闻标题直接提到“名医”“专家”,以显示科普内容的权威性,如《中医专家建议 春季来临要养肺》《中医专家提醒 板蓝根不是人人适用》等。从作者身份来看,级别最高的是国医大师。不管中医还是西医知识的科普文章,只要是行业内公认的专家撰写,自然更容易引起读者兴趣,再加上党媒宣传,就会更加受到青睐,科普的作用和价值也更能够得到发挥。
二、《人民日报》中医药报道的话语内容:鲜明的话语偏向和意图
笔者梳理《人民日报》中医药话语七个方面的内容,发现其鲜明的话语偏向和意图。一是各级各部门领导关于中医药的专门讲话或指示。例如,关于促进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如何认识中医药、如何发展中医药等根本性、长远性的问题,对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指导和引领的关键作用。二是中医药政策法规。例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标志着中医药事业全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第一份关于中医药的文件。这些政策法规是中医药事业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得以全面加强的集中体现,也是报道的重点对象。三是中医药综合事业改革发展实践。其包括中医药临床、科研、教育、人才、文化、产业、管理改革发展过程及其重大成绩、存在问题等。例如,针对中医师承教育这一中医人才培养的热点话题,《人民日报》曾于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推出了以“中医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报道,并呼吁从国家政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大力改革。四是中医药学科的历史、理论和应用,包括中医药学历史、学术和理论的研究、阐释,受到广泛高度关注。如《人民日报》曾专门针对一本介绍中医发展史的专著——《百年中医史》进行介绍,显示了对此的重视。五是中医药相关人物和机构,包括国内外中医药从业者和中医药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