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经典是影视改编的理想文本,二者的联姻不仅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内涵丰富的资源宝库,同时也赋予文学经典新的生命与诠释,为观众带来更加多元的文化体验。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文学与影视艺术的互动更加频繁,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热门电影,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受此影响,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在系统梳理中国电影改编历程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更加完善的电影改编研究范式,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南京艺术学院沈义贞教授所著的《中国电影改编研究》一书,以中国电影改编史为经,以跨学科理论建构为纬,系统梳理了文学与影像互动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规律,并围绕中国电影改编实践中的诸多核心议题展开探讨,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中国电影改编史略,详细介绍了20世纪初以来中国电影改编的基本情况,涉及通俗小说的电影改编、辞旧迎新的电影改编、回归商业性的电影改编等不同阶段。下编为中国电影改编专题研究,主要探讨了编剧与创剧者、电影改编史的写作、中国电影改编的多重视角等一系列问题。总的来看,本书体例得当、论述精辟,从改编视角切入电影史写作,通过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电影改编历程进行历时性考察与专题性研究,揭示了文学与影像互动中的艺术规律、文化逻辑与社会意义,是一本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学术专著,其特色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系统回顾中国电影改编发展历程与分期。在作者看来,电影改编是电影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丰富的文学资源在任何时候都是保证电影创作可持续性的强劲支撑。但综观当前国内外学界,既有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改编电影与文学原著的关系、电影改编的跨媒介叙事策略以及某一系列或某一改编电影的文化阐释等问题,在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的选择上较为零星和琐碎,尚未从史学视角出发系统揭示电影改编的原理与规律。尤其是在电影史研究领域,从改编视角切入的电影史写作一直付诸阙如。鉴于此,本书提出了“中国电影改编研究”这一课题,力图从史学视角出发对中国电影改编的发展进程与阶段性分期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与写作开拓新的话语空间。
与以往电影史的分期不同,本书主要遵循美学范式界定中国电影改编历程的分期,以某一种主导的美学诉求萌芽、生长、成熟、更替的发展周期,作为电影改编轨迹阶段性划分的依据。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本书将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电影改编历程分为八个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共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商业驱动下的戏曲戏剧改编(1905—1921)、通俗小说的电影改编(1922—1931)、追赶时代精神的电影改编(1931—1945)以及辞旧迎新的电影改编(1945—1949)。自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末共经历两个阶段,分别是彰显意识形态性的电影改编(1949—1976)、在观念嬗变中的电影改编(1976—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