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驱动下的舞蹈艺术呈现与传播策略研究
作者 侍昕冉
发表于 2025年4月

文化自信的崛起需要各文化行业工作者努力突破快餐式消费主义的桎梏,深挖、深耕、深思传统瑰宝,为传统文化设计出更多展现文化魅力的优质作品,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让文化基因传承不息。舞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民族自信的重要载体。但传统乐舞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许多都被尘封在书籍、壁画之中,如何让传统乐舞“活”起来,是每位文艺工作者都需要深入研思的终身命题。由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允彤所著的《基于传统乐舞的科技艺术融合与传播研究》一书以跨学科视野构建起传统舞蹈艺术在数字技术参与下的呈现与传播路径,为传统舞蹈的数字化保护、文化传播擘画了蓝图。本研究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将科技与人文融合,展示了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推动了文化遗产活化,重塑了舞蹈作为文化载体的主体性,增强了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话语权力。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以唐代乐舞文化为核心,结合唐代壁画的考古发现,揭示乐舞艺术在唐代的巅峰地位及其社会功能。作者通过文献考证与图像分析,重点解析墓葬壁画中的乐舞形式及其所属的十部乐体系,展现唐代贵族文化与多元民族交融的特征,为后续技术复原提供历史依据。第二章在已有的图像和文献资料基础上,聚焦于数字技术对唐代乐舞活化的尝试,通过VR、动作捕捉、3D建模等技术手段,构建虚拟场景与动作数据库,还原壁画中的乐舞场景。这项研究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方法论支撑。第三章衔接了技术与教育的实践路径,重点阐述虚拟仿真技术在传统乐舞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作者通过开发线上实验平台,设计分级课程,结合AI评估系统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推动教学模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唐乐舞的感知。第四章客观分析数字化浪潮为传统乐舞带来的利弊,既有推动乐舞传播的优点,但也有文化同质化、弱化传统技艺的独特性等缺点。作者对此感受到了危机,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第五章把叙述视角转向了陕北民间舞蹈,探讨其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创新方案,为民间艺术现代化转型提供实践范例。

本书作者深入研究唐乐舞、陕北民间舞蹈,用文化科技融合的实验案例告诉当代文艺工作者——让文化传播的使命真正落地的时代方法论。数字文明正在帮助人类重构认知图景,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当代性转化亟须一场本体论层面的革命。文艺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应止步于技术工具论式的浅层嫁接,而应着眼于“文化基因”的跨媒介转译机制。中华文化传播要想获得深远的效果,需要当代文化研究者敢于让文艺融合科技,用创新思维激活文化基因,帮助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构建起“传统的未来”。

文化基因解码——科技重构传统乐舞的叙事维度。无论是从日本雅乐中溯源,还是在敦煌壁画中赏鉴仙姿,都跳脱不开唐乐舞。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