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路上煎熬,他们向智能驾驶冲刺
作者 乔悦
发表于 2025年4月
广州南沙区,一辆L4级自动驾驶小巴停在公交站中

买车这件事,几年前大家还在纠结是买油车、电车,还是折中选油电混合。但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关心一个新的问题:这辆车的智能驾驶做得怎么样?

从最早的车道保持、ACC自适应巡航,到如今的L2+高阶智驾,智能驾驶的进步速度远超许多人的想象。过去,它只是高端车型上的“加分项”,而现在,逐渐成了消费者购车时的“必选项”。

市场的变化,车企最先察觉。近一年来,多家车企相继发布L3级自动驾驶量产计划,智能驾驶的赛道迎来了关键时刻。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市场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到了2030年,可能会达到2.6万亿元。智能驾驶正从小众尝鲜,变成影响整个汽车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

几十年前,智能驾驶只是科幻电影里的想象,今天,它已经站上了风口,甚至成为车企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

然而近日,小米SU7事故给全行业敲响了安全警钟。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铜陵枞阳高速上发生碰撞后爆燃,车上三人不幸遇难。虽然目前事故的具体细节尚未完全披露,但此事还是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讨论,也使整个行业不得不重新审视技术应用中的局限与风险。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而消费者的选择,最终决定了这场变革的方向。未来,智能驾驶究竟会走向完全无人驾驶,还是人机共驾的长期共存?答案或许藏在每一次技术迭代对安全底线的坚守中,毕竟,方向盘后的每一次出发,都承载着对生命安全的承诺。

智驾出行新体验

3月正午,杭州城区的街道上车流稀疏。夏夏坐在驾驶位上,紧盯着前方的主干道,左手双击滚轮后,缓缓松开方向盘,车子终于不再左右摇摆,直行、右拐、减速,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如。

这是她第一次激活智驾。一个月前,杭漂10年,拿驾照8年的夏夏,终于买了人生中第一辆车“智界R7”。

她没想到,智驾比想象中的更聪明,不仅遵守交通规则,还开得“平稳丝滑”,夏夏索性把手搭在方向盘上,让智驾驾驶自己的车。

当然,智驾也并非完美无缺。一次,车辆在准备左转时,后方突然有车快速插入。为了避让,系统自动调整方向,但由于幅度较大,又被一旁的路墩挡住了。车子识别到无法继续操作,只能卡在原地,等待驾驶员接管。事后,夏夏把这一情况反馈给售后,客服承认“确实存在一定问题”,并建议她考虑换成更智能的“问界M9”。

现在,中国和美国把自动驾驶分为L0—L5共六个等级。L2之前,智驾只能分担部分操作,驾驶员始终是主角。从L3起,车辆开始拥有自己的“大脑”,某些情境下可以“独立驾驶”。最高的L5级别,则被认为可以实现完全自动化,意味着AI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主驾驶,根本不需要人类的干预。

眼下,L0—L2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在商用车上落地使用,2024年成为L3级自动驾驶量产元年,奇瑞、广汽、极氪等车企相继发布了量产计划。与此同时,早在2018年,文远知行就在广州启动了L4级自动驾驶试运行,自动驾驶出租车、小巴、货运车和环卫车都已逐步进入商业化运营。

从 L3起,车辆开始拥有自己的“大脑”,某些情境下可以“独立驾驶”。

去年,武汉街头涌现了一批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它比普通轿车要高,驾驶位上也没有司机,全靠方向盘自己操作。网上有人分享自己体验“萝卜快跑”的感受,抱怨它太“苕”了(“苕”在湖北话里代表“蠢笨”),只要周边有人、物出现在安全范围内,它就会急刹,不适合乘客赶时间或高峰期乘坐。但它的优势也很明显:车内无异味、没有司机搭话,夜间出行的女乘客也能更加安心。截至今年1月,“萝卜快跑”已累计向公众提供超900万次服务。

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对自动驾驶充满信心。泰伯研究院预测,2030年中国自动驾驶数据闭环市场规模将破5000亿元,2023—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5%。

从萝卜快跑过去两年的记录来看,它的出险率仅为人类的1/14。也就是说,人类驾驶汽车每发生14次事故,自动驾驶才会发生1次。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