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手大脚花钱,“省钱超市”火了
作者 赵靖含
发表于 2025年4月
2024年7月28日,江苏扬州,赵一鸣零食店

“6月30日前不收加盟费,2万元保证金合作终止后返还。开一家‘好想来’(零食店),不算上房租的话,初期投入大概是60万。综合毛利18%,回本周期大概是两年到两年半。”

3月中旬,当记者在某社交平台表达想开一家零食店的意愿,一天后便接到了定位江苏南京、自称“好想来张经理”的电话。接通仅两分钟,加盟关键信息就被极快地表达完毕。

对方嘈杂的环境音透露出,同一空间内,还有许多通招商电话在同步进行。在记者犹豫的间隙,“张经理”主动追击:“您是还在考虑其他品牌吗?比如赵一鸣?”

与此同时,在广州增城万达广场,一家火红色调的“赵一鸣省钱超市”,正在拼命抓人眼球。门口的“周杰伦”人形立牌和“会员日88折”易拉宝都十分醒目,还接地气地挂上了“为增城人民省钱”的定制条幅。门店正面的外墙部分,把“省钱”两字反复标注了八遍。

尽管逢阴雨天,客流量一般,但店铺后门处却成箱地卸货、上货。这家开业不久的店铺,正是鸣鸣很忙集团旗下“赵一鸣”品牌从“零食量贩”逐渐转型为“折扣超市”的样板店之一。

市场上你追我赶的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从2019年开始的零售混战,已经在2025年进入了体系逐渐成熟的下半场。

2月17日,鸣鸣很忙集团宣布,2024年零售额突破555亿,在营门店数已超1.5万家。无独有偶,3月11日,万辰宣布旗下量贩零食“好想来”已签约门店数量超过1.5万,在营门店超1万家。

去年末,“国民零食第一股”三只松鼠也宣布,拟收购爱零食、爱折扣两大零食量贩品牌,入局线下超市赛道。

除了小型超市外,开创了硬折扣模式的德系零售巨头奥乐齐,也在入华6年后,于今年首次走出上海,正式进军江苏,并宣布开启大规模降价。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小毅告诉南风窗,2025年一季度以来,零售行业趋势转好迹象明显,一个很重要的风向标便是投融资的活跃程度上升,即一些资本愿意进入快消和零售领域,尤其是零售。

在鼓励消费、刺激消费的大前提下,零售行业带着折扣风潮,敲锣打鼓地回归传统线下市场,显得振奋人心。然而,这场消费“复古”之旅是否真的顺畅?

品牌引以为傲的万店规模之下,成本和风险的再次剧增已成燃眉之势。如何在撬动市场的同时,稳住核心、科学分利,找到可持续且难以让对手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变成了线下零售防守命门的关键。

线下版“拼多多”

广州一位白领向记者发出感叹:“我在折扣零食店买了一袋子食物,只需要二十几块。同样的价格,在精品超市只能买一小盒新品巧克力棒。”

“线下消费欲望增加了,同时消费成本降低了。”她说。今年以来,在一线城市非核心商圈,随机走进一条普通的商业街,很容易得到以上观察。

不同于消费降级和品牌溢价,“质价比”正成为新的消费风潮,其核心是用低价买到超出或处于平均预期的产品。

在广州增城万达“赵一鸣省钱超市”,记者花费49元购入了6根奶酪棒、3包膨化零食、3罐黄桃罐头、5瓶饮品、1支奶砖雪糕。除零食店的常规选品外,“省钱超市”中增加了最贵19.9元的玩偶系列,均价10—20元的纸品、洗护用品等。

而在全国人均消费第一的上海市,中产最爱的“穷鬼超市”奥乐齐,也于2025年启动大规模降价,涵盖200余款高频产品及新品,最高降幅达45%。其中国区负责人表示,此次降价旨在让消费者“无需妥协品质,享受高性价比”。

为什么零售开始拥抱线下、拥抱低价?

“质价比”正成为新的消费风潮,其核心是用低价买到超出或处于平均预期的产品。

一位接近软饮行业的业内人士对南风窗表示,线下市场从未成为过去式,即便在电商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业务代理骑着电动车去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推广冰柜陈列,仍是重点业务。

软饮产品重、单价低,往往响应的是消费者的即时需求。一个流行的比喻是,一瓶可乐3.5元,第一口就价值3元。零食的解馋需求,也是同理。线下消费路径最短,与消费者即买即用的心理最匹配。

且为了与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新品竞争,即便是行业头部也需要不断推出线下折扣活动,“亏本也要赚吆喝”。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