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青少年,漫长的结核病战争
作者 张婉莹
发表于 2025年4月

晚上十点,15岁的李欣躺在床上,清晰地听见“呼哧呼哧”的水声,伴随着自己每一次呼吸。

暗夜让听觉变得灵敏,李欣感受到胸腔里有一种牵拉感,每呼吸一次,胸腔都会发出这种声音。甚至平躺在床上,不经意翻身时,也会有“水”跟着一起流动。

李欣很确定这不是幻觉,即便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面对耐药结核病科主任聂琦的询问时,李欣依旧很坚定地表示,是水声。但她的父母却听不到。

这是耐药结核杆菌在李欣身上留下的“印记”——来自结核性胸膜炎产生的胸腔积液。结核病,扰乱了她对很多事物的感知。李欣来自一个结核家庭,奶奶和自己,先后确诊耐药结核病。这种传染性的疾病,不仅一度摧毁了她的免疫力,也动摇了她与奶奶的亲密关系。虽然没有明确证据链证明是奶奶“传染”给李欣,但她有时心里会隐隐埋怨奶奶,她不愿再与奶奶一起生活,也不愿意坐奶奶坐过的车。

一个被忽视的现实是,2023年全球有1080万新发结核病患者,其中55%的结核病患者是男性,33%是女性,12%是儿童和青少年。在中国,像“李欣”这样的患者,绝非特殊的少数群体。而且他们容易被忽视、被误诊,2023年,这个群体的治疗覆盖率,仅为55%。

李欣所患耐多药结核病(或称耐药结核病),被认为是结核病的“升级版”,也被称为有传染性的“白色癌症”,全球治疗成功率仅为68%,远低于非耐药结核病的治愈率(88%)。治疗费用更贵、治疗时间更长,且副作用也更多。对于青少年来说,走出耐药结核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李欣3个月确诊耐药结核病的奶奶,因有严重药物反应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只能回到农村老家,进行保守治疗。而李欣经过500多天的治疗,终于能够重返樱花盛开的校园。

她需要重读初一,而之前所在班级的同学,已在挂着中考倒计时的教室中奋笔疾书。当同龄人在操场奔跑时,李欣只能在消毒水的气味中重新学习如何拥抱。在最需要建立社会联系的时候,他们却变得孤立无援,这是李欣们的普遍困境。

对他们来说,走出结核病的阴影,是青春期最大的痛。

狡猾的结核

谁也不知道李欣的奶奶是如何患上结核病的。

最开始是咳嗽、发热、胸痛、盗汗等症状。确诊后,奶奶从农村老家赶到武汉住院。更为不幸的是,奶奶患上的是耐药结核,由于自身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能选择使用的药物极其有限。出现极为严重的药物反应后,她只能出院与爷爷回老家休养。

多项调查研究显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2023年,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肺结核患者群体的43%。65岁以上更是易感结核病的重点人群。

结核杆菌非常狡猾,进入人体后不会立即发病,而是蛰伏着等待合适的时机。当人们出现衰老、免疫力低下等状况时,就是结核杆菌“爆发”之日。

结核病密切接触者,是需要主动筛查的重点人群。在奶奶确诊结核病后,李欣一家与大伯一家都到医院进行过检查。当时李欣只有一个指标过高,但并未确诊。

当同龄人在操场奔跑时,李欣只能在消毒水的气味中重新学习如何拥抱。在最需要建立社会联系的时候,他们却变得孤立无援,这是李欣们的普遍困境。

直到三个月后,持续半个月的反复低烧,终于让李欣父母察觉到不对劲。她先是在县里的诊所治疗,后在市里的医院确诊患上耐药结核。

得知女儿确诊,李欣的爸爸很难相信,为什么这种事情会在自己的家庭出现两次。他后悔自己把女儿的低烧当作感冒,耽误了治疗。面对妻子的埋怨,他将女儿从老家带至杭州治疗,在新冠疫情期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结核病患者的症状与很多呼吸道疾病相似,即便是医务工作者,也容易无意间忽略这一点。“被动发现”的策略,一方面可能会耽误患者治疗,另一方面,当处于活动期的结核患者就诊及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过程中,亦会进行二次传播。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