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策思路轮廓初现
作者 汤伟
发表于 2025年4月
特朗普雕像与格陵兰岛地图

3月18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美国活力峰会”上发表关于美国工业制造业的演讲,透露出特朗普政府对美国面临的问题的判断,以及如何应对的思考。这次演讲与2023年4月27日拜登政府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重振美国经济领导地位”的演讲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次演讲都将特朗普2016年首次当选总统以来的争议性问题以连贯性方式包装起来,对美国两党关于世界秩序的愿景与政策走向做了高度概括。

沙利文与万斯的演讲,有着较为明显的共同认知,都认为美国已陷入产业空心化,贫富分化加剧,美国必须转变冷战结束以来高唱凯歌的全球化思路。但两者也有着显而易见的根本分歧,即对造成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原因,对全球化的态度和相应的解决之道明显不同。通过分析万斯的演讲,我们可以管窥特朗普政府接下来几年的执政思路。

问题诊断

以万斯为代表的特朗普政府高官认为,美国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冷战结束以来的全球化战略造成的,这种战略主要建立在两个错误的假设基础之上。比如,发达国家将占据更高价值的产业链位置,而发展中国家则承担起低附加值的简单产品制造。这一结构应相对固定和稳定,但目前发展中国家不断攀爬价值链且在高端价值链也不断突破,导致美国产业能力受到挤压。

此外,全球化的一大动力是比较优势的集成利用。制造业对成本极为敏感,人力成本低自然会吸引制造业,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尤其丰富、成本极为低廉,廉价劳动力的高强度使用,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动因之一。万斯认为,廉价劳动力并不是成本的关键,但全球化战略满足了资本高速流动的偏好,对美国造成了三大问题。

首先是美国的实业基础迅速流失、大量就业岗位消失。美国供应链、产业链全球构建却使产业和就业机会转移到了海外,尤其是转到产业链最为齐全、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市场最为广阔、资源最为集中的东亚地区。

伴随东亚地区的崛起,美国本土制造业生产能力急剧萎缩,产业结构迅速金融化和非实体化。相关数据显示,制造业占美国GDP比重从1950年代的28%降至2023年的约10%,就业人数从1979年峰值的1960万降至2023年的约1300万,关键领域(如医药、芯片)形成对外依赖。美国尖端工业转移到大都市地区,广大的中小城市以及大量的内陆居民就业机会明显减少,形成了美国地区分裂、阶层分裂乃至价值观分裂。

其次是美国社会不平等加剧。美国的全球化战略本质是自由市场的经济学,认为市场自发驱动的经济增长具有涓滴效应,即收益最终在全社会得到广泛分享。然而,冷战结束以来的经验表明,全球化导致的产业外迁,不仅未能惠及劳工阶层,更是让中产阶级失去阵地。结果是美国社会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劳工阶层有沦为赤贫的境遇。

第三大问题是国际体系主导权受到动摇。全球化假定,经济一体化将使各国更加负责任和开放,全球秩序将更加和平与合作,各国被纳入基于规则的秩序将激励它们遵守规则。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