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饮食
作者 张炜
发表于 2025年4月

苏东坡记下了太多的草木饮食,这其中大多是一生实践所得,与自小接受的道家修养和兴趣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好奇探究和创造的天性。他详细地记录了这方面的一些尝试,记下了心得,只为了备而待考以便进一步探寻,同时也留下了奇文共析之妙。草木无尽,尝试也就没有穷期。草木饮食本为大要,用以支持生命,就此来看,所有这些方面的实践都有重要意义。一笔一笔记下品类、效用和滋味,从头回味一番,既可重温逝去的时光,也可与他人分享互鉴。在漫长的历史上,类似的民间经验或因为记载而留下来,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而湮灭。苏东坡真是一个有心有趣的人。

“我梦羽人,颀而长兮。惠而告我,药之良兮,乔松千尺,老不僵兮。流膏入土,龟蛇藏兮。得而食之,寿莫量兮。于此有草,众所尝兮。状如狗虱,其茎方兮。夜炊昼曝,久乃藏兮。茯苓为君,此其相兮。”(《服胡麻赋》)这样的饮食基本上玄人才能有,是我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一种特异见识,所谓的不食人间烟火也不过如此。在诗人来说,这与那些金石丹丸可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成“外丹”。而传统的“外丹”冶炼,草木远不如金石的作用,于是后者更为珍贵。当年的杜甫感叹诗友李白迷于炼丹,苦于自己不能跟随,原因就是没有“大药资”,可见干这种事需要很大的本钱。硫汞一类在古代十分难得,而草木也不可或缺。在我们沿用至今的中医药宝库中,占绝对数量的还是草木一类,可见它们的确具有重要作用。

苏东坡曾经记下了一种棕笋,说它的样子就像鱼,剖开来里面竟然有鱼子一样的东西,味道像苦笋,但又多了一种甜香滋味。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