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奇,原籍河北南宫,1926年6月出生。1947年奔赴解放区,加入晋冀鲁豫人民文工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实验歌剧院二团团长、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委副书记等职。1985年离休。
走上了革命道路
我今年99岁,我的革命之路始于1947年。那年我21岁,是辅仁大学西语系学生,1947年5月20日,我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爱国学生运动大游行,当天晚上得知已被特务盯上,第二天在傅作义女儿、中共地下党员傅冬菊帮助下甩掉特务跟踪。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辗转一个多月,到达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来到晋冀鲁豫人民文工团所在地河东村。我自小爱好音乐,表明了希望做与音乐相关的工作后,被分入文工团,机缘巧合下,师从知名大提琴家张贞黻学习大提琴。
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1948年5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察冀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文工团改名华北人民文工团。北平和平解放后,众多喜爱文艺的年轻人纷纷涌入文工团参加工作,文工团一年多发展为400多人,改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为多剧种剧院。后话剧首先独立出去,即现在的北京人艺,留下的成立实验歌剧院,我留在歌剧院。
随文工团赴朝慰问
1953年1月,中国京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杂技团、天津曲艺团等单位组织赴朝慰问文艺工作团。我立即打报告申请,获批成为光荣的赴朝慰问文工团一员。
3月,赴朝慰问文工团抵达安东(今丹东),对苏联空军和我空军慰问演出,并做入朝前期准备。我们住的地方紧临鸭绿江,迈出门槛就能看见鸭绿江大铁桥,江对岸就是朝鲜的新义州。从到达安东开始,我每天都写日记,就算因为战斗或急行军来不及写,也会在后面补上日记内容,直至从朝鲜回到北京。
1953年4月8日11时,文工团举行入朝仪式后出发。我是团委委员兼团部秘书,坐最后的“收容车”。大家登上大卡车,坐在背包上。车队在鸭绿江边遇到警报,解除后才上桥。过江后,大家都忍不住回望亲爱的祖国!
抵达朝鲜,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断壁残垣的景象,地面被炸得坑洼不平,看不见一处完整的房子,也看不见青壮年,只有一些妇女、小孩、老人走在路上,不知由何处来,也不知将往何处去。
慰问团车队分秒必争地前进。由于敌机轰炸频繁,汽车都是昼伏夜出。黑暗中,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防空哨”—由一位战士站在公路边监视敌机。汽车经过时,他们就吹哨子,好像在说,不用担心,有他们在警戒着敌机呢!有敌机出现时,“防空哨”立刻鸣枪通知。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队伍,齐刷刷地都灭了灯,敌机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10日凌晨5点多,车队抵达平安南道桧仓郡的志愿军司令部。志司驻地有一个很大的废弃金矿,坑道很宽很深,坑道内右边是通道,左边是用原木或木板隔成的一间间七八平方米的小屋,墙壁上渗出的水滴滴答答流着,潮湿、阴冷,睡得久了,会觉得膝关节不舒服。我和著名京韵大鼓演员骆玉笙、单弦演员石慧如被安排住在5号洞的小屋里。
坑道里拉着电灯,顺着走到尽头豁然开朗,是一个很大的会场,里面灯火辉煌,大家都为这大而坚固的礼堂惊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