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傅文忱
发表于 2025年4月
傅文忱

我父亲傅文忱(宋志远)(满族,1904年12月3日—1972年1月31日)是我党秘密交通战线的一员、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员、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机要交通科科长、密山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

父亲只读过三年私塾,但在那个时候已经很难得了,他在劳动间隙,读了大量反抗旧恶统治势力的名著,崇拜其中的民族英雄。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了。他怀着不当亡国奴的志气参加了李杜领导的抗日义勇军。1933年1月,日军占领密山,义勇军被打散了。

1933年,父亲在他弟弟傅文连的引荐下认识了李发(中共吉东局负责国际交通的联络员),随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会。父亲毅然投身革命,冒着生命危险散发抗日救国传单,张贴反日标语,为抗日进行募捐。李发让他担任了密山至海参崴的国际交通联络员,开始了充满血与火的斗争生涯。党的文件、共产国际的指示及我党派往苏联学习的干部,大多经过这条交通线。

此后,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父亲常年翻越深山老林,跋涉激流,送去往来文件情报,接送过境人员。他深知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危险性,为了避开日伪特务的封锁,大多选择在夜间行动,半夜到达中苏边境黑背山下的表弟家,稍加休整,了解沿途和周边情况,在头遍鸡叫时,越过边境到达苏联,天黑以后再返回来。每当带领前往苏联的同志过境时,他对亲属只是说是为了给日本人交猎物,带人去打猎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好猎手,枪法一流,外出打猎常带回各种猎物,人称“傅大炮”,枪法好也成为他日后完成任务的重要掩护。我还清晰记得,1946年的一天,在密山城南,父亲让我和警卫员把草甸子里的野鸡哄飞起来,他一枪打下了好几只野鸡。

1934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到吉东地区领导抗日斗争的杨松,经常给父亲讲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党的方针政策,使他的思想认识提高很快。1934年7月,父亲在给日本人拉石料的大车户中领导了罢工斗争,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革命立场。在这次斗争中他站在最前面,被大车压断了腿,也没有后退一步,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迅速成长起来。中共吉东局根据他的表现,由李发、杨松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5月,父亲护送杨松去苏联的途中,杨松传达了党组织安排他去苏联学习的指示。这年冬天,吉东特委组织遭到破坏,许多同志被捕、牺牲。危急时刻,父亲在把张松(李范五)等最后一批吉东特委的同志安全护送到苏联后,才踏上离家赴苏学习的道路。临行的那天晚上,父亲抚摸着我的头,对母亲说:“如果六年内我没回来,也没有音信,你就不要等我了。”

1936年1月,父亲一路艰辛到达海参崴,经过严格审查,2月到达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文化和军事技术。学习期间他的名字是陈志远,学校规定学员不准与外界联系。经过刻苦学习,他各科目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1938年3月,中央组织部通知父亲回国。他路经新疆到达延安,党组织决定他改名为宋志远。这批回到延安的同志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欢迎。

本文刊登于《百年潮》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