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笋王破茧记,东方“爱马仕”惊天逆袭
作者 离渊
发表于 2025年4月

竹笋,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菜中珍品”的山珍,其美味广受赞誉。而甜龙竹,作为云南独有的大型丛生竹种,其笋肉质鲜嫩、清甜无比、无涩无渣,堪称食用笋中的上乘之选,甚至被誉为可与水果媲美的生吃佳品。

2017年,从事竹笋行业的廖品明,第一次来普洱市考察,就被此地的气候和甜龙竹深深吸引。他当即做出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自己,更改变了当地甜龙竹行业的命运。

惊艳:初尝甜龙笋

2017年,廖品明在朋友罗姗姗的邀约下,来到普洱思茅区南屏镇考察甜龙笋种植情况。罗姗姗把一个剥去外皮的甜龙笋递给他,说:“这是唯一不含草酸的竹笋品种,您可以直接生吃。”说完,罗姗姗把另一根剥好皮的甜龙笋放到了自己嘴里,一边吃还一边示意廖品明赶紧尝一尝。

廖品明第一次吃生笋,将信将疑地咬了一小口,瞬间被一股淡淡的带着泥土的自然芳香包裹了味蕾。甜龙笋肉质细腻,质地脆嫩,脆里带甜,甜里透鲜,更像一种别有风味的水果。

廖品明被甜龙笋的味道征服了,他对罗姗姗说:“这个甜龙笋确实很棒,说实话,从事竹笋行业31年,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品质这么好的竹笋。但我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如果没问题,我们再进一步商讨接下来的计划。”

廖品明其实是地地道道的福建人,在商场打拼多年,名下已有多家公司。他的公司大多和农产品有关,农业难做,不仅市场竞争激烈,而且成本高,市场波动大。但农村出身的廖品明更明白农民的艰辛,他希望为农业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一次收到罗姗姗的邀请,廖品明并没有答应。竹笋作为一种健康食材,以其低糖、低脂肪、高纤维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正是如此,竹笋的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产量过剩,所以该行业相对其他农产品行业,面临的风险会更大。

但罗姗姗向廖品明打包票:“你一定会被我们这里的甜龙笋惊艳到。”

时年30岁的罗姗姗,出生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的曼歇坝村。小时候,父母种植了十几亩甜龙竹,每到竹笋采收季,罗姗姗只要不上学,就会和父母一起去山上采收竹笋,然后拉到镇上去出售。

当地的竹笋种植户太多,而前来收购的人又很少,竹笋价格被压得很低,往往是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只能换回微薄的收入。所以,村民只能纷纷外出谋生,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很多山地都荒废在那里无人耕种。

罗姗姗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安工作,她会时常想起家乡的甜龙笋,那是她记忆里的味道,更是她的乡愁。一次回家探亲时,罗姗姗看到邻居正在采收竹笋,聊天中,邻居摇着头说:“可惜啊,咱家乡这么好的竹笋竟然卖不上价格……”

听着罗姗姗心里很不是滋味,曼歇坝村的村民总不能守着这么好的农产品,世世代代穷下去吧。这一刻,罗姗姗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要辞职回乡,挖掘甜龙竹更多的价值,把好产品送出大山,推广到世界各地,来改变家乡的面貌。

随后,罗姗姗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辞职回到了家乡,又排除万难,找来了投资合伙人廖品明。其实,吸引廖品明到普洱市创业的不仅是甜龙笋的优良品质,还有南屏镇的经济现状。

南屏镇山多,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滞后。多年以前,南屏镇被称为“南贫”村。村子里的房屋破旧,基础设施匮乏,人口外流严重,村子里死寂沉沉。

村民守着这么好的农产品,贫穷的生活状态却不能改变,这让廖品明很心酸。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觉得,自己既然有这个能力,那就一定要尽己所能。如果自己的到来,改变了南屏镇甚至整个思茅区的经济现状,何乐而不为呢?

此后的几个月,廖品明一直致力于对普洱市甜龙竹笋的深入调研。普洱市气候温和,降水充沛,特别是海拔800~1500米的思茅区,气候条件更为优越,为竹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