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票房神话揭秘:王长田财富风暴席卷200亿
作者 东野聪明
发表于 2025年4月

2016年,光线传媒掌门人王长田曾放下豪言:2019年,中国动画电影即将迎来大爆发。

彼时在电影圈,动画这一分支还相对小众,在观众认知中,“动画”更像是青少年群体的特供内容。

王长田口中的“大爆发”,自然也并未引起关注。

直到2019年暑假,由光线投资、王长田担任出品人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斩下近50亿元票房,超过《流浪地球》与《复仇者联盟4》,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

6年后的春节档,《哪吒》第二部被抬上桌来,不仅刷新了中国影史纪录,还在短短7日内,让光线传媒的市值暴涨569亿元。

13年前,由光线传媒投资制作的《泰囧》,成为中国第一部破10亿元票房的电影,如今《哪吒2》又创造了中国影视第一部破100亿元的作品。

王长田口中的“爆发”如约而至,这场巨大成功的背后,是一场漫长的颠覆与战斗。同时,水落石出后,有人占据高地,有人沉入水底。

绝地求生

这是一个三赢的结果。

截至2月13日,春节档最大赢家《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过10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的同时,还进入全球动画电影榜前三名。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这也是一次绝地求生。

毕竟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不仅跌回10年前水平,观影人数也减少近2亿。

而如今,一部《哪吒》,让中国票房在2025年春节档就砍下100亿元,观影人数也突破2亿——

不仅填上了去年的坑,还创造了新纪录。

对主投主控的出品方光线传媒而言,这也成为他们创建以来,最成功的一次投资。

春节过后第一个工作日,光线传媒股价便强势涨停,截至发稿日,光线传媒总市值突破828亿元。

《哪吒2》的大获成功带来周边效应,舆论场里,讨论与玩梗批量出现,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也被卷入其中。

其中最出圈的,是他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

过去两年,王长田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哪吒2》不仅有可能超过第一部票房,还可能开启中国电影70亿元票房的时代。

这些言论并未收获太多认同,毕竟70亿元票房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成绩,更何况,王长田说这话时,中国电影票房正处于不断下滑的状态。

甚至有人劝他“睡一觉吧,梦里什么都有”。

在2025年春节档开跑前,各大票务平台对《哪吒2》总票房的预测,在40亿到45亿元之间。

然而,仅仅上映6天,《哪吒2》便凭借超高口碑,票房破40亿元。

人们不再评价王长田“异想天开”,而是将“王长田还是保守了”推上微博热搜。王长田的身价,也随之暴涨至200亿元——其中有138亿元,来自春节后的六个交易日。

某种程度上,《哪吒2》的大获全胜,被赋予了更多热血与“打破魔咒”的含义。

毕竟电影市场上,前作口碑良好,后作想要超越,是一件难事。

稍有不慎,便会狗尾续貂。

不用追溯太远,单单2025年春节档,就有佐证。

和第一部的不俗口碑相比,《封神2》并未平稳落地,而是收获了诸多有关电影特效、剧情节奏的质疑。

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蛟龙行动》也只拿下3亿元票房,位居同档期电影末位。

电影市场,口碑早已成为定胜负的关键,曾经票房的影响因子——大制作、演员咖位、资本护航……其干扰权重,正逐步下滑。

而随着《哪吒2》越来越火,影片背后的制作团队与资方,也被不断深挖:从“半道转行,弃医从影”的导演饺子,到改了66次的电影剧本,再到电影背后分别负责特效、场景设计、角色设计的138家中国动画公司。

层层叠叠的细节,讲述着《哪吒》制造者们的故事,而对电影出品人王长田而言,这是一盘更大的棋。

业内人眼中,光线传媒掌门人王长田低调,不爱冒头。

他没什么花边新闻,不喜欢社交,也很少参加酒局,每次接受完大量采访后,他都要“练练字”,以恢复内心平静。

他总是记不住人名,却并不困扰,因为觉得在这个时代,关系并不重要:“关系根本不是生意,生意就是生意,如果帮不到别人,光有关系是没有用的。”

对于光线旗下的艺人,王长田也执行相同标准,不允许他们出现在夜总会,也从不带他们参加饭局,接受采访时,他说:“光线的艺人非常干净,没有任何的潜规则。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