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传承百年礼让家风
作者 思齐
发表于 2025年4月

作为六尺巷故事的后人,张耘家庭传承着礼让家风,从生活到工作,以和为贵化解矛盾,润泽着自己的小家庭和社区这个大家庭。

阳春三月,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景区的春风暖了,树梢绿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还有专属六尺巷的动听歌声:“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这首《六尺巷》曾荣登央视春晚,是六尺巷精神的真实写照,也诠释着“中国好人”张耘的最美家风。

六尺巷里天地宽

“欢迎远道而来的各位朋友,很高兴跟大家相遇在有名的六尺巷。六尺巷前后只有百米长,宽度也就六尺左右,是我们祖辈礼让谦和故事的发生地……”2025年3月的一天,在六尺巷景区的入口处,“小城故事”志愿讲解服务队讲解员张耘正热情地接待游客,讲述着祖先们谦和礼让的佳话。

清朝康熙年间,张家人因为宅基地与邻居吴家发生纠纷,便驰书京城向大学士张英求助,期待家主的处理意见。张英回复家人要以和为贵,并在家书中题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知晓了张英的大格局,主动让地三尺;吴家人也颇为感动,随即退让三尺,于是便有了六尺巷。

几百年来,六尺巷的故事在桐城早已家喻户晓。身为张英的十二世孙,张耘出生在六尺巷旁边,对六尺巷的感情格外深厚。“六尺巷现在已不仅仅是一个典故、桐城的知名景点,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六尺巷,在景区的诗书照壁前,重温张吴礼让典故。总书记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回忆起当天的情景,张耘仍难掩激动:“我当时就在现场。总书记对六尺巷典故这么关注,对礼让一事评价这么高,我作为张氏家族后人备受鼓舞,今后要把这一优秀传统传承好。”

2025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蛇年春晚的大屏幕上也出现了六尺巷的身影。全国掀起了学习六尺巷礼让家风的热潮,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

张耘敬仰先人的礼让智慧,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从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他宽以待人,处处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践行优良家风,儿子更是听他讲着先祖“让墙”的故事长大的。张耘至今记得,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一时冲动和同学打了架。对方家长找到学校,张耘被校方请去。他没有为儿子做任何解释,而是第一时间向那个孩子、孩子的家长以及学校真诚道歉。对方被他的态度打动,没有再起纷争。校长对张耘的做法大为赞赏,建议他写下对这件事情的想法和处理方式,并发表在校报上。后来,儿子还给他带回了稿费。“我儿子很诚实,要是他当时不把稿费带回来,我也不知道。

本文刊登于《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