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投资的风险预警与转股化债实战攻略
作者 杜萍
发表于 2025年4月

近年来,随着我国债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可转换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这一兼具股权和债权双重属性的混合融资工具,日益受到市场参与主体的青睐。然而,伴随着可转债市场的快速发展,其潜在的信用风险问题也逐渐显现。与此同时,各经济主体债务压力持续累积,化解债务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在剖析可转债信用风险的基础上,探讨利用可转债转股特性进行债务化解的可行性。通过梳理现有化债模式,借鉴商业银行可转债溢价转股的实践经验,提出可转债转股化债的创新方案,进而对其深入评估,以期为防范可转债信用风险和化解企业债务提供有益的参考。

可转债信用风险剖析

可转债信用资质情况。可转债发行主体信用评级分布呈现显著异质性,高等级主体(AA及以上)仍占主导,但低等级主体(AA-及以下)占比逐年上升,反映出市场风险偏好的转变。评级机构在评估可转债信用资质时,除关注传统财务指标(包括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等)外,还重点考察转股条款设计(如转股价格、修正机制、赎回/回售条款等)对债项信用质量的影响。在行业层面,强周期性和高杠杆行业的可转债信用利差普遍高于弱周期性和低杠杆行业,体现了市场对行业风险的差异化定价。在担保措施方面,尽管第三方担保或资产抵押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债项评级,但担保方的实际履约能力及资产变现能力仍是评估重点。

可转债的信用风险类型。可转债信用风险具有复合性特征,既包含传统债券的违约风险,即发行人无法按期足额兑付本息的可能性,又内嵌了与股票市场波动密切相关的特有风险。下修风险表现为股价持续低迷触发转股价格向下修正,摊薄每股收益并可能引发投资者负向预期。强制赎回风险则体现在股价大幅上涨时,发行人提前赎回债券,限制投资者的潜在转股收益。此外,部分可转债流动性较差,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无法及时变现的风险。这些风险因素交织,使得可转债信用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运用债券估值模型与期权定价理论,进行精细化分析。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