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会计实务专业教师,我自2019年开展智能财税课程教学实践,累计指导逾120名学生完成智能财税1+X职业技能等级初级资格认证备考,连续实现全员高分通过率,培养质量获所在单位高度认可。该项认证资格重点考核以下四项核心能力。第一为票据处理,覆盖电子发票开具、查验、冲红的全流程操作;第二是纳税申报,侧重增值税、个税等常见税种智能申报;第三为财税机器人,重点要求掌握基础RPA工具操作,如自动生成报表与数据清洗等;第四为风险预警,重点训练智能系统识别票税数据异常能力。本文将聚焦资格认证体系中的企业所得税纳税实务模块,系统梳理申报表填写、税收优惠适用等关键知识点,并通过实际案例解决该模块中的要点和难点。
主表表格数据的填写
进入纳税申报平台后,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对相应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填写。主表表格需要填写的内容包括:从业人数(季初季末)、资产总额(季初季末)、季度平均值、营业成本、本年实际已缴纳所得税额。上述数据中,从业人数是已知的,其他数据需要查找企业背景单据,以获得相对应的数值。
其中,从业人数指的是公司正式员工加上接受劳务派遣的员工(不包括实习生)。本期季度初期数据等于上期期末数据(该数据可从背景单据中获取,或在企业信息中查询)。资产总额通过背景单据资产负债表填写,填报时要注意金额的单位变化。实际利润即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时,可以看表单第10行。
附表表格数据的填写
附表中,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比赛模式采用的是间接法,公式可以表述为: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免税收入-减计收入-加计扣除。
收入、成本、费用明细表则根据企业给出的利润表,据实填写。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所需数据可从利润表及其他已知资料中查找。
纳税调整事项需要先填写附表再填写主表,若主表中不需要关联附表的数据,可以直接根据材料将主表填写完整。附表是按照主表的顺序排列的,填报顺序为收入类、扣除类、资产类。
收入类调整项目。这类项目是会计上不确认、税法上要确认的收入,应当视同销售,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