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犯罪证据审查的法律适用与辩护逻辑
作者 楼溪
发表于 2025年4月

随着市场经济深化与金融创新加速,企业经济犯罪呈现出新特点:案件数量上升,犯罪手段愈发复杂、专业且隐蔽。在经济犯罪案件的刑事辩护中,证据审查是核心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关乎案件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公正性。然而,经济犯罪证据形式多样、专业性强、关联性隐晦,这给辩护律师的证据审查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经济犯罪的特点及证据特性

经济犯罪是指在社会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经济、行政法规,直接危害国家经济管理活动,依照我国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在经济犯罪案件中,企业角色复杂,它既是受害者,也可能沦为犯罪实施者。比如在涉及高层管理者或法人代表的金融犯罪、财务造假、合同诈骗等行为中,企业决策层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非法利益。企业治理结构、内部审计、合规部门和财务控制机制存在的缺陷或失职,容易滋生经济犯罪。所以,法律不仅要关注个人行为,也要考量企业层面的责任。

经济犯罪证据颇具特殊性。其形式多样,像账簿、报表、电子记录、银行流水等,多为书证和电子数据,证据间关联性不直观,需构建完整证据链才能揭示犯罪事实。解读这些证据,依赖会计、审计、金融等专业知识,这要求辩护律师须具备跨领域专业素养。经济案件材料多、数据繁杂,整理难度大,电子证据易被篡改删除,证据保全面临挑战,致使辩护律师收集有利证据困难重重。

企业作为有组织的法律实体,会产生大量书面记录和电子数据,它们往往是经济犯罪案件的关键证据。企业既是证据提供者,也可能成为证据操控主体。许多企业借助内部审计、财务核算和数据存储的管理手段,对证据进行修改、删除或隐匿。因此,辩护律师在证据审查时,必须分析企业财务记录、交易记录和电子数据,从而判断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刑事辩护中经济犯罪证据审查的法律框架

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概述。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确立了公民享有辩护权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是保障辩护权与规范证据审查的核心法律依据,其中详细规定了证据种类、证明标准和辩护权行使等内容。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