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去杠杆的“中国式”解题思路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杠杆率水平直接关系到金融稳定与实体经济发展。然而,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类别、行业、区域的国有企业杠杆率存在显著异质性。这种差异性事关政策导向、行业特性、区域经济基础及企业治理机制等多方面要素。在去杠杆过程中,简单化、单一化的政策调整难以适应国企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亟须研究结构性去杠杆策略,以兼顾风险控制与发展动能。
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杠杆率的异质性特征,并基于此提出精准有效的结构性去杠杆路径,对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优化债务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杠杆率的异质性特征
行业与企业类型的杠杆率差异。受行业属性影响,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密集型行业,如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运输等,因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普遍呈现较高杠杆率;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如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等,由于研发投入市场化程度高、资产结构较轻,杠杆率相对较低。企业类型的差异化同样明显:中央企业由于享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和政策支持,整体杠杆率较为稳定,而地方国有企业因区域财政能力分化及经营效率差异,杠杆率波动较大,部分财政依赖型地方国企存在高杠杆风险。
区域与政策环境对杠杆率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剧了杠杆率分化。经济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依托多元融资渠道和市场化运作,杠杆率整体保持合理水平。而欠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因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更依赖传统信贷与政府支持,杠杆率相对较高。此外,政策环境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产业扶持政策可能推升特定领域国企的杠杆空间,而部分地方政府通过隐性担保延缓低效企业去杠杆,导致区域间债务调整进程失衡。因此,在推动结构性去杠杆时,必须充分考虑行业、区域与政策环境的差异化,实现风险防控与效率提升的平衡。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