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物资采购无疑是核心要素,其成本支出占据项目总成本的较大比例。科学、合理地优化采购成本,能够显著提升项目的经济收益,为其成功奠定坚实基础。为此,企业应当致力于建立完善、高效的采购管理体系和流程机制。同时,还应严格执行风险控制措施,以有效保障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工程项目采购成本过高的原因
采购管理机制失效。采购过程中存在权力寻租现象,因而形成了“黑箱”操作,同时内部供应商名录固化,往往优先选用关联企业,因此削弱了市场竞争对价格的调节作用。企业缺乏供应链战略规划,多项目采购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分散式采购使企业在与供应商谈判时处于劣势,议价权被削弱,尤其是大宗物资未能建立战略供应商分级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剧了采购成本的失控。再者,部分企业缺失市场风险应对机制,没有建立有效的价格指数跟踪模型,容易导致采购成本激增。
供应链战略研判缺失。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市场风险预判能力较弱,因而既没有建立有效的价格跟踪预警系统,也未能充分利用期货等金融工具提前锁定成本。铜材、电缆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其价格波动风险尤为突出。2020年—2023年,上海铜期货最高涨跌幅度达到了68%,这意味着铜的价格可能在波动前后相差3万多元。有些工程公司因未能及时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导致单个项目的材料费用大幅超出预算。在战略供应商管理方面,企业同样存在问题。对于某些特殊的寡头垄断品类,企业未能构建联合采购平台或签订长期价格联动条款,使得单体项目的议价空间被严重压缩。此外,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也颇为严重。施工进度的变化信息传递存在延迟,导致采购期限被缩短,进而压缩了议价空间。此外,设计与采购环节似乎处于脱节状态,采购部门则只能被动接受设计部门提出的技术指标。这种脱节状态导致企业本应通过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对高价独家产品的依赖,反而陷入了“技术定什么就只能买什么,越买越依赖技术限制”的恶性循环。
项目规划与设计变更。工程项目整体施工规模较大,在施工期间,难免会出现与设计存在偏差的情况。此时,就要变更设计方案,这将导致项目采购产生额外成本。一方面,工程采购规划若存在疏漏,施工前期对材料市场价格信息的调研不够详尽,同时未能结合工程量进行材料采购数量及成本计算,容易导致后期追加投入。另一方面,工程项目还易受相关政策法规的影响,这都可能使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发生变化。此外,政府审批流程的延误也可能影响项目进度;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也可能对项目造成不利影响。
工程项目采购成本优化措施
加强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削减采购成本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应当构建供应商评估体系,不仅要定期对供应商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等进行全面评审,还应考量供应商的创新潜力以及环境可持续性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