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军事领域,特种作战部队的素质培养一直备受瞩目。兰德公司于2024年12月27日发布的《美空军特种作战部队非技术属性训练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堪称一份关键研究成果。这份报告聚焦美空军特种作战部队非技术属性的培养,如抗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为其绘制出培养路线图,着重关注初期技能训练以及早期职业训练课程的重点内容。
非技术属性的“半壁江山”
《报告》聚焦于美空军特种作战部队队员非技术属性的培养,其核心观点是:在日益复杂和动态的现代特种作战环境中,非技术属性与技术技能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非技术属性对任务成功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一观点并非凭空臆断,而是基于对现代特种作战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大量实战经验的总结提炼。
特种作战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人员素质的更高要求。与常规军事行动相比,特种作战通常规模小、强度高、风险大,且往往在敌后或其他极端环境下进行。特战队员不仅要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敌人,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不确定性。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仅凭精湛的技术技能难以保证任务的成功完成。例如在执行渗透侦察任务时,队员可能需要长时间潜伏在敌后,忍受饥饿、疲劳和孤独,并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此时强大的驱动力、坚韧的意志力以及良好的抗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特种作战强调团队协作,队员之间需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援,才能完成任务。因此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有效的沟通能力以及高度的相互信任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些非技术属性,虽然难以量化,但却直接影响着特战队员的作战效能和任务成败。
《报告》将美空军特种作战部队队员的非技术属性划分为认知、体能、个人特质和人际交往四个维度,并分别定义了八个核心属性:可训练性、问题解决能力、体能、驱动力、正直、抗压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这种分类方式较为全面地涵盖了特战队员所需具备的非技术素质,并为后续的训练和评估提供了框架。然而《报告》对某些属性的定义和内涵仍有待商榷。例如“驱动力”的定义包含了主动性、毅力和可靠性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虽然相互关联,但又各有侧重,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进一步细化。《报告》也未充分探讨不同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例如抗压能力的提升可能依赖于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团队合作的有效性则与沟通能力和相互信任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非技术属性的内涵、结构以及不同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更精准地指导训练和评估。
美空军特种作战部队在非技术属性培养方面的现有实践值得肯定,但也存在不足。《报告》提出美空军特种作战部队已经将非技术属性纳入人才选拔和评估体系,并开展了一些有益的训练实践,如同伴评估、情绪智力报告,以及个人发展模块等。这些实践表明,美空军特种作战部队已经开始重视非技术属性的培养,并尝试将一些经过验证的有效方法融入训练体系。然而《报告》也提出,这些实践尚未在整个美空军特种作战部队训练体系中得到标准化推广,不同课程之间存在差异,部分属性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例如,虽然所有课程都包含体能训练,但训练内容和强度存在差异,且未充分考虑不同特战专业的特殊需求。此外,一些重要的非技术属性,如正直和抗压能力,在训练中更多地被视为学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这导致了非技术属性培养的碎片化和不均衡,难以有效提升特战队员的整体素质。

非技术属性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报告》提出的“定期需求分析、属性与课程目标/活动对齐、创造积极的训练迁移条件、确定合适的训练策略和干预措施、结合目标设定、提供及时诊断性反馈以及进行正式项目评估”等建议,为构建一个系统化的非技术属性培养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然而要将这些建议转化为实际行动,还需要克服诸多挑战,深入研究和探索许多问题。例如如何准确评估学员的非技术属性水平、如何评估训练的有效性等,此外,非技术属性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持续改进。需要建立一个持续的反馈机制,不断评估训练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训练内容和方法,才能最终实现非技术属性培养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