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德公司2024年发布的《美空军特种作战部队非技术属性训练与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创新性在于突破传统技能训练的局限,将心理韧性、跨文化沟通、决策判断等12项核心非技术属性纳入特战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包含评估标准、训练模块和效果验证的完整解决方案。报告特别强调“认知弹性”与“道德判断”在复杂作战环境中的战略价值,提出将神经科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理论融入训练设计。值得关注的是,研究者创新性地构建了“三维能力模型”,将传统技战术能力与非技术属性进行有机整合。这种将“软实力”转化为可量化训练指标的方法论突破,为特战部队人才选拔与职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现代特战队员的能力拼图,已从单一的专业技能拓展为多维度的复合素质体系。
技术与非技术能力综合培养是大势所趋
《报告》开篇即点明主旨:“非技术属性,例如团队合作、抗压能力、驱动力等,对于特种作战人员有效执行任务至关重要。”这一论断切中了现代特种作战的现实需求。随着作战环境日益复杂化、动态化和不确定性增强,仅依靠精湛的技术技能已无法保证任务的成功。特种作战往往需要在信息不完整、资源有限、敌情不明的情况下进行,这要求特战队员具备强大的心理韧性、灵活的应变能力、高效的团队协作以及果断的决策能力。这些非技术属性,恰恰是弥补技术技能不足,确保特战队员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最佳状态,并最终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传统军事训练模式往往侧重于武器操作、战术运用等技术技能的灌输,而对这些至关重要的非技术属性的培养重视不足,这使得特战队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实战环境时容易出现适应不良、心理崩溃等问题,从而影响任务的完成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美空军特种作战部队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以及积极寻求改进人才管理实践的努力,正是本报告产生的背景和意义所在。
《报告》提出的将美空军特种作战部队属性划分为认知、体能、个人特质和人际交往四个维度,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且具有操作性的分析框架。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系统地理解特种作战人员所需具备的全面素质,并为后续针对性地制定训练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认知维度涵盖了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这些能力直接影响特战队员的信息处理、决策制定和行动执行;体能维度则关注力量、耐力、灵活性等身体素质,这些是特战队员完成高强度任务的生理基础;个人特质维度涵盖了驱动力、抗压能力、诚实正直等,这些特质决定了特战队员在逆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人际交往维度则关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等,这些能力对于特种作战团队的整体效能至关重要。通过将非技术属性分解到这四个维度,《报告》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视角,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特战队员的能力需求,并为后续的训练设计提供指导。
认知属性培养
《报告》将认知属性的培养聚焦于可训练性和问题解决能力两个关键方面,这与现代特种作战对认知灵活性及适应性日益增长的需求高度契合。在瞬息万变、信息碎片化的战场环境中,特战队员需要快速学习新技能、有效解决复杂问题,才能在高压下做出最佳决策。《报告》对这两个方面的深入探讨,为构建更有效的认知能力训练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可训练性 《报告》对可训练性的定义,将其细分为学习内容和学习程序两个方面,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全面理解。学习内容强调的是特战队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程序则关注如何更有效地获取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这种区分有助于针对性地设计训练内容和方法,提高训练效率。《报告》强调了绩效管理、反馈和反馈导向在提升可训练性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如明确目标、鼓励参与、确保公正透明等。这些要素的落实能够有效引导学员的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动力,并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报告》总结的提升可训练性的循证实践,涵盖了认知、元认知和情感三个层面,体现了对学习过程多维度、多层次的理解。认知策略侧重于知识的获取和记忆,元认知策略强调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情感策略则关注学习动机和情绪的管理。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能够更全面地提升学员的学习能力,使其在各种情境下都能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报告》强调了将元认知元素与认知策略相结合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对学习过程内在机制的深刻理解。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员更好地理解自身的学习优势和劣势,并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学习。
《报告》对可训练性的探讨,为美空军特种作战部队的训练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例如,通过实施更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可以更清晰地评估学员的学习成果,并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通过将认知、元认知和情感策略融入训练课程,可以更全面地提升学员的学习能力;通过关注反馈环境和反馈导向,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反馈,避免其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