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近期发布的《美空军特种作战部队非技术属性训练与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系统说明了人际交往能力对特战团队效能的倍增效应。这份具有一定前沿意义的报告提出:在复杂战场环境中,团队合作与战术沟通等“软实力”的战术价值,已与单兵技战术水平形成同等重要的战斗力维度。研究表明,现代特种作战呈现出“三高”特征——高协同需求、高信息密度、高决策压力。当前美空军特战部队虽已建立世界顶尖的技战术训练体系,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仍停留在经验传承层面,缺乏科学的训练标准和评估体系。这种结构性缺陷直接导致一定数量的演习对抗中出现战术协同迟滞现象。值得关注的是,采用“动态情景模拟训练法”进行思考,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全要素作战场景,使受训者在近似实战的压力环境中进行团队动态协调。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经过一定时长情景训练的战术小组,其决策速度得到明显提升,协同失误率有效降低,为破解“最后一公里”的协同瓶颈提供了技术路径。我们不难发现联通这一技术路径的恰恰是交际能力等非技术因素。
交际能力或是行动中的联动纽带
现代军事行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日益增强,对特种作战部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种作战往往涉及在高度不确定、高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执行任务,需要作战人员具备卓越的技战术水平、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对于特战团队的效能提升至关重要。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特种作战部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报告》中相关观点进行详细评析。
特种作战的特殊环境决定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特种作战任务通常需要小规模团队深入敌后,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任务。团队成员之间需要高度的协同配合,才能确保任务的成功完成。有效的团队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例如在渗透侦察任务中,团队成员需要根据各自的专业技能分工协作,侦察兵负责情报收集,爆破手负责清除障碍,狙击手负责提供火力支援,通信兵负责与指挥部保持联系。只有团队成员之间紧密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此外,在遭遇意外情况时,团队合作能力也能够帮助团队成员共同应对挑战,提高生存率。
准确、及时的信息传递是特种作战的关键。作战人员需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察,准确地理解指挥官的指令和队友的信息,并及时反馈情况。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沟通不畅容易造成信息误解、行动迟缓甚至误伤友军,导致任务失败甚至人员伤亡。例如在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中,地面引导员需要与飞行员进行精确的沟通,才能确保战机准确打击目标,避免误伤友军。
《报告》准确地提出了人际交往属性,特别是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对于美空军特种作战部队作战人员的重要性。《报告》强调在日益复杂和动态的现代特种作战环境中,仅凭技术技能不足以确保任务成功,非技术属性,如团队合作、沟通、压力承受能力等同样至关重要。《报告》将非技术属性分为认知、体能、个人特质和人际交往四个维度,并提出需要采取系统的方法来培养这些属性。
《报告》也提出了美空军特种作战部队在人际交往属性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例如《报告》提出,目前的训练实践中,对这些属性的培养往往不够系统,缺乏结构化的框架。这与特种作战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报告》建议实施定期需求分析,将训练目标与属性发展相结合,并营造反馈和问责的文化。《报告》主张采用量身定制的训练策略,并随着作战人员职业生涯的进展而不断发展,将非技术技能融入现有的训练流程。

人际交往属性培养的两个侧重
人际交往属性,特别是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对于现代特种作战部队至关重要。《报告》准确地抓住了这一关键点,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提升特种作战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报告》中对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定义和阐述,以及提出的相关训练方法,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特种作战部队的人员培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