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218年爆发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是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霸权的转折点,最终由罗马赢得了艰难的胜利从而加速了其对外扩张的脚步。尽管罗马人笑到了最后,但这场史诗般的大战中最耀眼的明星却是一位迦太基将领——被后人称作“战略之父”的汉尼拔。
战争伊始,汉尼拔便挥师进军意大利,在亚平宁半岛南征北战的十数年间,这位军事天才般的巴卡家族继承人以其高超的军事才能率领迦太基军肆虐着罗马共和国的土地,几度使其面临失败的境地,公元前216年大败罗马的坎尼会战更是成为世界军事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尽管最终迦太基因国家制度、后勤资源、军队素质等诸多因素败于罗马,但汉尼拔在这场大战中多次展现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不禁令后人所叹服。《孙子兵法》作为我国的传统兵学圣典,以精邃富赡的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精华而闻名于中外,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以《孙子兵法》角度审视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具体表现,体会这位迦太基名将所展现出的军事智慧同时,也能更加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兵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出其不意”且“避实击虚”——主动翻越阿尔卑斯山
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随着罗马向迦太基宣战而正式打响。一开始,罗马军兵分两路:计划一路去进攻西班牙牵制汉尼拔(西班牙作为汉尼拔的大本营已由巴卡家族经略多年),另一路直接前往西西里进攻北非的迦太基本土。当时罗马海军面对迦太基有绝对优势,而陆军主力基本都在意大利南部准备渡海作战,只有北部稍显薄弱,但阿尔卑斯山作为屏障难以逾越。
孙子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始计篇》),“兵之胜,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虚实篇》)。“虚”与“实”乃指战场双方优劣之态,其并非固定而是可以相互转换。在充分了解敌军部署后,即要在敌人没有防备之时进攻,在敌人意料之外行动,同时兵力的运用还要避开敌人力量强大之处而选择打击对方薄弱点,这样取胜的机会自然较大。
汉尼拔对此情景作出大胆的决定——越过罗纳河,翻越阿尔卑斯山,进攻意大利。当时的人以半神赫拉克勒斯(Herakles)与汉尼拔相比,因为前者是在神话中同样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英雄。尽管对于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选择路线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但事实是这位迦太基的天才最终以损失大半兵力的代价到达意大利平原。这如同天降神兵的奇迹令罗马人措手不及,只得改变作战计划转而应对汉尼拔:原先计划进攻西班牙的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只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向伊比利亚半岛进军,而自己则率领另一部分军队立刻回师堵截迦太基军;原被派往西西里意图进攻迦太基本土的提比略·森普罗尼乌斯·隆古斯则直接撤回意大利本土。汉尼拔以出色的决断力出其不意,避实击虚,避开罗马军队主力,为自己赢得战场先机的同时也缓解了迦太基本土面临的入侵压力。

“因粮于敌”且“不战而屈人之兵”——补给粮秣就地解决
汉尼拔入侵意大利作为非本土作战,最大的问题则是后勤补给。
孙子曰“善用兵者,役不在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孙子兵法·作战篇》)。即是说善用兵的人,不会一再征集士卒,也不会多次远途运送粮食,出征时带足粮饷,进入敌国后就地解决,这样军队的粮草供应就可以解决。
针对这一点,早在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前,他就派手下去走访行军路线的各个部落,尤其是山南高卢地区,希望在行军途中可以获得他们的支持甚至联合一起对抗罗马。汉尼拔抓住了部分部落屡次惨败罗马人的惨痛记忆,因此一些部落很愿意帮助汉尼拔。除了友好的方式外,汉尼拔还采取屠戮部落与城邦的方式以补给粮秣,同时也起到震慑的作用。汉尼拔以“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之手段,便使“军食可足矣”。此外,汉尼拔深入意大利之后,在对罗马作战数次获胜的前提下,这位年轻的将军也利用罗马与同盟者的矛盾,对后者进行分化瓦解,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并及时获得补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