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不少从业人士神经的“助贷新规”,终于正式落地。
4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通知》),强调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应当坚持总行集中管理、权责收益匹配、风险定价合理、业务规模适度的原则。
伴随“靴子落地”,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比预期中温和”。一位助贷行业人士告诉《财经》,对比去年9月及11月行业流传的版本,此次《通知》中未提及部分环节收取费用的具体比例要求,总体而言相对平和,有利于行业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通知》的核心在于定调,整体对助贷模式予以认可,同时对其中的潜在风险等进行规范。由于业务涉及较多细节,很多内容在未来实践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另据《通知》,新规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相关机构可在剩余近六个月的时间内对业务进行调整。多名业内人士认为,部分小平台或将进入疯狂“冲刺”阶段。
“总行准入审批、‘白名单’制度,以及对收费定价的约束等,会推动合规成本上升,部分‘小平台’恐将面临淘汰的命运。”一位资深助贷行业人士告诉《财经》。
规范定价机制,高利率业务何变
《通知》中涉及助贷平台收费与定价的第六条,是引发行业热议的重点内容。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前金融监管总局已印发相关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规范业务定价机制有助于降低借款人的融资成本。
根据《通知》,商业银行应当在合作协议中明确互联网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同时明确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增信服务费纳入融资成本的约束,同时明令禁止以隐性形式增加服务费用。这要求助贷平台进一步提高收费透明度,对于依赖增信费用获取较大收益的机构而言,改动较大。”曾刚称。
根据公开资料及行业人士所述,互联网平台助贷业务可分为分润模式和融担模式。前一个模式下,助贷平台提供科技服务等,按比例对实收利息进行分润,通常是体量较大的助贷平台使用;后者则引入融资担保公司为信贷增信,如代理偿还、风险分担等,其中资金方获取一定的固定收益,融担公司与助贷平台则分配剩余收益,为大多数助贷平台所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