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祸技术与责任迷雾
作者 陈亮 李皙寅 王静仪 周忻儿
发表于 2025年4月
如何利用冗余机制为驾驶员争取额外反应时间,是提升智能驾驶安全的重要一步。图/视觉中国

小米汽车的一场车祸将智能驾驶再度推到风口浪尖。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省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造成车内三名司乘人员遇难。4月3日,安徽省公安厅交管总队表示,针对“小米汽车高速发生事故三人死亡”一事,省公安厅交管总队已指导属地公安机关开展事故调查,事故正在调查处理中。

小米公司(01810.HK)发言人在社交平台通报了该起事故细节: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公里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

4月1日深夜,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表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在宣扬智驾平权的2025年,小米的事故给火热的市场泼了冷水。当自动辅助导航驾驶被视作无人驾驶,车企宣传的高阶智驾和实际应用是否有代差?有没有做好足够的风险提示?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渗透率已经近半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是否足够安全?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被摆上台面。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对《财经》表示,根据202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企业不得暗示消费者可把驾驶辅助作为自动驾驶使用,要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同时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法律之外,车控CHEK合伙人洪泽鑫告诉《财经》,从目前通报来看,智驾退出后仅留2秒接管时间,驾驶人员很难作出最合适的反应。

纠正过犹不及的营销话术、加强技术研发,以及健全的法律法规将成为推广智能驾驶的关键。

2秒自救难题

从小米公布的事故过程中智能驾驶细节可以看到,3月29日22时27分,NOA(Navigate on Autopilot,自动辅助导航驾驶)辅助驾驶激活。22时36分,NOA曾发出脱手预警提示。22时44分24秒,NOA提示前方有障碍,1秒后进入人驾状态,22时44分26至28秒间,车辆发生碰撞。

《中国汽车报》报道指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团队研究发现,从系统提示到事故发生的平均时间仅1.7秒,而人类驾驶员平均需要2.3秒才能完成从识别提示到有效接管的操作。朱西产说,按照当下接管逻辑,“这就像要求运动员在发令枪响前0.5秒完成起跑”。

朱西产的研究也得到了多方响应。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李升波指出,实验证明,驾驶员从“感知异常”到“完成转向+制动”的平均反应时间为2.6秒,而当前主流2级自动驾驶在突发场景下留给用户的接管时间仅有1.5秒-2秒。

德国全德汽车俱乐部的测试结果表明,驾驶员平均需要2.3秒才能完成有效接管,高速公路场景下这一时间甚至延长至2.6秒。不同驾驶人员情况也不相同,部分驾驶员可能因疲劳、分心或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接管延迟。

而且不同硬件设备和路况也将影响接管算法的成功率。目前智能驾驶环境感知的主要手段是纯视觉算法或视觉+激光雷达。

纯视觉算法将摄像头作为主要硬件设备,相对激光雷达而言成本低廉,这使得搭载纯视觉算法的智能驾驶方案在大规模应用时更具成本效益。视觉系统能够捕捉到丰富的纹理、颜色等信息,对于识别交通标志、车道线、行人面部表情和车辆外观等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大量的语义信息。

但是,纯视觉算法受环境影响大,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暴雨、大雾、大雪、强光直射等,图像质量会严重下降,导致识别精度降低甚至失效。例如,在暴雨中,摄像头拍摄的图像会出现模糊、反光等现象,影响对道路和周围物体的识别。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