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良:好的教育是让“爱”和“权威”都不打折
作者 李兆良
发表于 2025年4月

采访对象

李兆良

吉林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观点

父母既不能陷入“无条件的爱就是纵容”的温柔陷阱,也不能重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专制覆辙,要学会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孩子创造宽严相济的成长环境。

为何爱与权威容易失衡

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如何真正地爱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容易出现两种失衡的现象。

一种现象是只有爱,没有权威。我曾接待过一个家庭,母亲因为自己童年被严苛管教,发誓绝不让孩子受同样的苦。儿子想吃零食就买,不愿意写作业就帮忙代笔。直到有一天,孩子因为不会系鞋带被同学嘲笑,她才意识到问题。

这种无底线妥协根本不是爱,只不过是父母对自我身份的投射性满足。

他们并非在养育孩子,而是在用孩子的幸福填补自己童年的缺失,以短期便利换取孩子的依赖。

这种爱就像没有底的水桶,越想装满漏得越快。孩子最终学会的不是感恩,而是用“索取”来回应父母的“自我感动”。30岁还在啃老、工作中推诿责任……大家常说的“巨婴症”,往往源自这种爱。

另一种现象是只有权威,没有爱。很多父母通过强制命令来树立权威:“我之所以打你、骂你,都是为了你好!”这种爱看似无私,实则充满功利性,他们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从日常中孩子的穿衣戴帽、生活习惯,到专业选择、职业发展、恋爱甚至婚姻,他们试图掌控一切。

孩子在这样的专制下,容易变成“空心人”,被动接受外部力量的驱使。也许他们看起来很优秀,但内心迷茫,完全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

为何爱与权威容易失衡?这源自父母对两者关系的误解。

心理学家鲍姆林德的研究显示,父母若缺乏对“爱”与“权威”的清晰认知,其教养方式会自发滑向溺爱或专制。

溺爱孩子的父母误将无条件的爱等同于无底线的妥协。

无条件的爱是一种接纳,但接纳并非纵容,而是帮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同时引导他学会面对生活中的规则和挑战。

无条件的爱意味着父母始终站在孩子身后,为他提供情感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父母不是让孩子永远依赖他们,而是帮助他建立内在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专制的父母误将权威等同于绝对服从。

真正的权威不是强制孩子接受安排,而是要通过规则和沟通让孩子理解行为的意义。权威是建立在信任和尊重基础上的,要让孩子明白,规则是为了他更自由地成长,而不是为了压制他的个性。

权威不是让孩子害怕父母,其真正力量在于引导孩子内化这些规则,使他在没有外部监督时,依然能够自律和自省。

我遇到过一个令人心痛的案例。一个14岁的女孩因沉迷手机被父母没收后,竟从家中纵身跳下。抢救过来后,她哭着说:“他们只会骂我废物,从没问过我为什么难过。

本文刊登于《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