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屑飞舞时,古诗有了形状
被动画驯化的想象力,终须用风中的柳丝、掌心的红叶来唤醒。
前段时间,7岁的儿子因为背古诗大哭了一场,原因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怎么也背不会,刚刚记下了“水光潋滟”,转眼又忘了“山色空蒙”。我反复为他讲解这两句诗的意境,企图激发孩子的想象。结果孩子咕哝了半天,崩溃地说:“我想象不出来。”
我也崩溃了,这么美的诗词,怎么会联想不出画面来?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背的古诗,不管是“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半亩方塘,还是“侧坐莓苔草映身”的垂钓小儿,无论什么时候想起,这些美景都历历在目。我搞不懂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就在我即将接受这个事实的时候,戏剧性的反转出现了。放学回来,孩子兴冲冲地蹿到我面前,流利地背起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我细问了孩子的学习方法,原来是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给孩子们播放了“古诗动画”,将古诗的内容改编成动画片,孩子们看得高兴,也背下了这首古诗。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