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拉大车”现象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正常运行,制约着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面对基层负担的“痛点”,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表示,应从减负、赋能两方面入手,为基层工作提质增效。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小马拉大车”治理工作。整治“文山会海”,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减少不必要的考核督查,将基层治理单元精细化……各种新尝试、新手段,让基层干部回归主责主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事创业、为民服务。
给“大车”减负?
基层“滥挂牌”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其背后是压在基层干部身上繁琐多线的指派任务。因此,“摘牌子”成了给“大车”减负的风向标,然而牌子摘掉了也不代表着减负,还需要清退牌子背后所连接的台账、考核等一系列事项和责任。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康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管兰告诉记者,“儿童友好之家等十余个牌子,原先都挂在社区,这意味着社区要进行相应的材料报送、考核排名。而现在,各社区只保留了党委、居委、纪委等必需的6块牌子,其他组织的台账都被取消了。”
为“大车”减负的手段还有减少“文山会海”和精简报表流程等。过去经常出现会议连轴转,基层干部疲于奔命的现象。控制会议数量,可以让基层干部留出更多时间与群众接触,当好“倾听者”和“解决者”。
上级对基层的多头考核,导致重复填表现象泛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规范表格使用,减少多端口重复填写表格的时间,可以让街道和社区工作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走访居民等实际工作任务中。
管兰说,“过去对于基层的表格,有时‘开口要,闭口到’,电话挂断后,基层干部就得在半小时之内交上去。而且还会通过QQ、微信、电话等多端口重复索要表格。”
但现在,成都各街道所有的表格都通过“报表通”这个平台运转。在“报表通”上,表格被转交到智慧蓉城运行中心,下拨给相关科室,由科室填好之后再返还给智慧蓉城运行中心,从而形成流转闭环。从基层角度来看,伴随着端口的简化和流程的标准化,表格从原本的“庞然大物”变得轻巧而精练。
基层考核的清理也正在逐步开展中。过去一些地区对基层的督查呈现多头考核、繁琐考核以及重复考核的状况,一些考核体制“各自为政”,需要取消和整合。据湖南省委组织部数据,该省统一精简了23类考核排名事项,省级层面签订责任状事项全部取消。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成都市锦江区在区级层面,对街道仅保留综合目标考核,去除了其他非必要的考核任务。
任务“负重”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治理责任“超载”的问题。面对属地管理原则下基层治理事务和治理责任层层转嫁的问题,梳理“履职清单”成为当前减负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
记者了解到,街道履职清单,是以清单形式列明街道履职事项,形成事权清晰、责能相适、履职顺畅、保障有力的街道权责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