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金堂:“滹沱河畔夏伯阳”式的抗日英雄
作者 彭苏
发表于 2025年4月

樊金堂是抗战中晋察冀边区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战斗英雄,他率领游击队与日军、汉奸进行了数次战斗,多次受到上级和聂荣臻司令员的表扬,根据地军民把他誉为“滹沱河畔的夏伯阳”。

投身革命参加抗战

1920年2月,樊金堂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砂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希望儿子将来大富大贵、金玉满堂,因此给他取名叫樊金堂。

定襄县位于太原北面,属忻州管辖,全县面积仅八百多平方公里,但由于地处忻(州)定(襄)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忻州粮食主产区。樊金堂家在当地算是中农家庭,8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了私塾读书。初小毕业后,樊金堂考入了定襄县立第二高小,毕业后又考上了定襄中学。

1936年5月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明确放弃反蒋口号,首次直接向国民党提出建立抗日联合战线的建议,得到全国进步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阎锡山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决定“联共抗日”。在中共地下党的推动下,1936年“九一八事变”5周年纪念日这天,“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宣告成立,简称“牺盟会”,阎锡山出任牺盟会会长。正在定襄中学读书的樊金堂,也加入了牺盟会,开始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攻山西,阎锡山军队节节败退,陕北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8月,日军进攻忻口,定襄县的国民党政府人员全都逃跑了。一天夜里,当地党组织和积极分子200多人,在八路军干部舒同(后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和《抗敌报》第一任社长)等人的率领下转移,樊金堂也在队伍中。樊金堂担心家人不知他随队伍转移,于是他把灯放在地上,用手在地上写下“樊金堂走了”几个字。他想如果第二天早上有人来拿灯,看见字就能告诉祖父。就这样,樊金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派往定襄一二区联合区政府工作。

舒 同

1937年11月,县委派樊金堂到五台县附近两州五县第一大镇——东冶镇的地委训练班学习,这是樊金堂第一次接受党的教育。在近一个月的学习时间里,樊金堂接触到了统一战线和群众工作等内容,还学会了唱《国际歌》,也跑龙套演过《放下你的鞭子》剧中的群众角色,思想政治觉悟得到很大提高。

1938年2月,八路军组建起定襄县抗日自卫队,樊金堂当上了自卫大队第三中队的中队长。不久,上级又将他调到忻县,出任我党领导的忻县基干自卫队队长。由于日军大规模进攻我军,县委领导和樊金堂带领群众组织和自卫队一起投奔晋西北贺龙的120师。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