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宣府镇有两座保安城,分别叫保安新城和保安旧城,它们是按照设置先后来命名的。保安旧城在明朝早期就设置了,里面安顿了驻军保安卫和保安州的州治。后来在另外一个新位置修筑了一座同名的城,保安卫搬到了新筑的城中驻扎,就是保安新城。而保安州治留在原地,城名也加了个“旧”字,改成了保安旧城,也叫保安州城。
保安新城的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镇,地处怀来县西北部,大致是北京到张家口的中间位置,北靠燕山山脉,南临洋河,地处交通要道,是燕赵平原通往塞北高原的必经之地。《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保安新城图说”记载:“本城景泰二年土筑,与保安卫、美峪所同改移者,天顺八年砖包,惩己巳之变也。嘉靖四十三年复加高五尺,通高三丈五尺,周七里有奇。设守备官一员,所领见在官军八百一十九员、名,马、骡二百一匹、头,止管火路墩三十座。环境屯保一百二十七处,地之肥饶,俗之殷盛,与旧城比隆焉。本城南捍矾山,北抵龙门,设卫置守,岂不称善?但适当孔道,东、西迎送,困惫极矣!本城西有鸡鸣驿,东有土木驿,相去止一站耳,奈何复与之共劳役乎?此所当调停而严为禁止者也。”
上述文献明确指出,之所以修筑保安新城,是因为“己巳之变”,即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的“土木之变”。当时明朝皇帝朱祁镇被蒙古草原上的瓦剌骑兵俘虏,瓦剌首领也先率军直逼京城,明朝廷改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在于谦等大臣的主持下,军民奋起反抗,过程曲折而惨烈,最终成功保卫了北京。此事前后持续长达两年之久,虽然大明不曾亡国,但经此巨变,朝廷意识到加强边防的重要性。为提高防御能力,开始对长城沿线的城堡进行一系列的加固工程,对驻军也进行了调整,保安新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起来的。保安新城于景泰二年(1451年)土筑,天顺八年(1464年)包砖。但保安新城并非是在空地上修筑起来的,而是在先前的古驿站——雷家站的基础上增修的。因为整个边防军队保安卫迁驻到了这里,人员大大增加,所以修筑了一座比较大的城堡——保安新城,又称新保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