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业
水泥俗称洋灰,是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基础材料。无论是建设工厂、房屋、桥梁、道路,还是修筑堤坝、农田水利工程等,都离不开水泥。太原的水泥工业在全国起步相对较早。
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爆发中原大战,阎锡山失败后暂避大连。1931年8月,阎锡山从大连返并,重新掌握了山西的政权。为加快经济发展,他提出“造产救国”的思路,大力发展各类实业。一方面抓紧建设各类工厂,另一方面启动了同蒲铁路的建设。但无论是建设工厂,还是修筑铁路,都迫切需要大量的水泥。当时,距离太原最近的水泥生产厂仅有河北唐山的启新水泥厂。从唐山到太原,尽管有正太铁路,但路途遥远,汽车很少,只能用马车运输,水泥的运输成本相当高。为此,阎锡山于1931年就有了建设水泥厂的想法,但因资金匮乏,建设水泥厂的计划一直未能实施。
同蒲铁路因有晋绥地方铁路银号等渠道筹集资金,铁路建设资金相对好解决,而水泥厂则没有筹集建设资金的渠道。为此,阎锡山让负责建设同蒲铁路的公司和拟筹建的西北水泥厂签订了合同,明确由水泥厂“预先”售给同蒲铁路水泥若干,用于铁路建设,同蒲铁路则预支相应水泥购买款50万元。通过这种方法妥善解决了水泥厂建设资金的问题。据文山书艺社1998年编印的《阎锡山实录》中徐崇寿文《阎锡山的理财观》记载,水泥厂无资本,西北公司未投资,但工厂建起来了,是用了“空手套白狼”筹措资金的办法。
西北水泥厂于1934年开始筹建,购地150亩,12月底建成厂房和办公楼,石灰石、坩子土、砂石、石膏等原料于1935年初运入厂内,4月3日开工粉碎原料,14日点火烧造,建厂、安装、开工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其产品商标为“狮头牌”,只生产一种普通标号水泥。主要设备有回转窑一套,日产水泥500桶,年产12万桶,主要用于铁路建设、修建工厂、建筑房屋、兴修水利、新建道路等领域。
据日军山冈师团编著的《山西大观》载,1935年西北水泥厂有职工180人,日工资0.25元,每日工作10小时,日产水泥300桶,年产25600吨。日军占领太原后,将西北水泥厂改为西山洋灰厂,对旧回转窑进行了维修。1939年7月1日又建成新回转窑,实现了两条线生产。1941年最高年产量达64174吨。据载,“狮头牌”水泥自1935年问世以来,受到广泛好评。1937年,经唐山交通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北平工学院及武汉大学检测试验,认定其为最优等洋灰。在1936年青岛全国铁路沿线产品展览会上获得超等奖。同年冬,经铁道部材料采购委员会试验,认为是高等洋灰。

客观地看,正是由于建设了水泥厂和钢铁厂,日伪政府和阎锡山政权才得以在太原周边建设大量的城防工事,使太原堪称铜墙铁壁,更加易守难攻,解放太原的战役持续了半年时间,太原也成为长江以北解放难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砖瓦业
砖瓦是我国建筑工程上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据记载,早在秦汉之前,由于太原地处华北高原群山环绕的盆地中,易受北方冷空气侵袭,为抵御寒冷,人们很早就使用砖瓦建筑房屋。故太原地区的砖瓦业自古就比较发达,且具有精致、坚实、品种多等特点。
太原周边地层地质多系石炭纪和新生纪构造,各种黏土、石岩分布广泛,矿产资源丰富,砖瓦业兴起很早,但一直处于手工业生产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