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沁县历史上的一起巡察案例
作者 张建伟
发表于 2025年4月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御史赵子、张子按照朝廷的安排,到沁县(明初称沁州)巡察。他们微服简从,跋山涉水,细心察访,发现沁州有很多泉水,像沸腾的开水一样,咕嘟翻滚,日夜流淌,而老百姓却一直沿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经常遇到天旱歉收、青黄不接的情况,不得不忍饥挨饿。当二人谈起沁州官员的理政情况时,张子根据巡察了解到的情况说:“沁州境内有那么多泉水,如果在上游把泉水拦截住,再开挖水渠,完全可以采取自流灌溉的形式,使不少地方的旱田变成水田,改变沁州地瘠民贫的状况。”赵子说:“你说得太对了!这正是我们应该努力帮助他们办好的事情。”于是,他们不辞劳苦,进一步看水势,察地形,拿出了沁州发展水利设施、改善耕作条件的具体意见,并与知州王良辅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

王良辅听了两位御史的意见后茅塞顿开,迅速筹措资金,动员力量,在现在的漳源镇漳河村漳水源头附近修筑了拦河坝,利用木料修建渡槽,使一部分河水越过沟壑到达地势较高的地方,然后又在下游的交口村一带开挖水渠、平整田地,发展水浇地4000余亩。在现在的牛寺乡王泉、西峪泉、申则泉下游沿线村庄凿石修渠,将一部分涅河水通过水渠引至现在的南涅水村一带,发展水浇地3600亩。在现在的故县镇利用南泉、北泉等泉水形成的清河水,采取相应的办法,开发水浇地3000亩。这些地方初步形成了道路纵横、河水环流的景象。

在开发这些水浇地之前,沁州一带只种植豆类和谷物,有了这些水浇地以后,赵子和张子又指导王良辅等州府官员引导百姓在水田里全部种植了水稻,亩产达到两石多。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引导百姓在河道和稻田周边引进种植了时令蔬菜,使这些地方的百姓过上了能吃到大米和蔬菜的生活,使这些地方的河道和水田里新增了许多鱼类。无论是丰年还是灾年,百姓的生活都能得到保障。

这不仅是一次例行的巡察,也是一次为沁州当地百姓带来福泽的巡察,更是一次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典型意义的巡察。事情的来龙去脉被朝廷知晓后,朝廷给予了充分肯定。当时的礼部侍郎崔铣亲自以《沁州水田记》为题进行了宣传推介。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