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山西介休教育近代化转型
作者 罗闻强 武超逸
发表于 2025年4月

清末民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我国社会不断由传统社会向近代化转型。位于内陆省份的山西,在教育领域也不断地朝着近代化的方向变革。目前,学界关于山西省教育近代化变革的研究成果有很多,而鲜有对县域的个例研究。山西省中部的介休县(今介休市),自古崇尚教育,文教兴盛,汉代时期堪为黄河以北最大的教育中心。明清时期,介休的儒学教育在山西省内名列前茅。“明清两朝,介休共考取进士64人,举人216人,武进士22人,武举人149人,在全省位列第四。”因此,清末民初以来,“废科举、兴学堂”成为介休社会革新的大事。新式学堂的建设、女子教育的创办、职业教育的出现、教育组织的发展,都显示出介休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当地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有关清末民初介休教育近代化转型的记载,主要见于民国版《介休县志》及相关的回忆录中,虽然较为分散,但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梳理,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清末民初介休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脉络。

介休新式学堂教育的发展

在清末新政当中,教育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颁布的《兴学诏书》中就提到要将全国各地的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清政府又先后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将各地义学、私塾等改制为初等小学堂,书院改制为高等小学堂。

(一)介休基础教育学堂的发展

清末基础教育学堂为初等小学堂,后改为国民学校,主要是为了传授国民道德基础及国民基础知识。介休县内的初等小学堂,主要由义学改制而来。义学是古代民间自发兴建、管理,具有一定社会公益性质的启蒙学校,其资金来源多为地方公益资金或私人筹集。清末新政时,介休根据要求将义学改为初等小学堂,民国时期更名为国民学校,学制为4年。学校课本采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言文课本,语文课本则是省编印的“通俗国文”,使用加注音的白话文编写,另加入了乡土教材和格致常识。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国文、算术、修身、图画、手工、唱歌、体操七门,外加“人民须知”和“注音字母”两门课程。

顺城关第一国民学校,最初为顺城关义学。据《介休县志》记载:“(顺城关义学)本明季李公若星祠。雍正元年,知县单含改建,置地三十亩有奇,以充膏火。岁久倾毁。嘉庆十七年,邑令徐品山以地近市、湫隘、喧嚣,兴复亦不宜客读,令绅士梁誉佐等集议,将地出售,得银三百五十两,再各捐资,另于华严寺空基建造为李公祠,仍设义学于其中。”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顺城关义学改为介休初等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又改为初等小学校,后又改为顺城关第一国民学校。

模范国民学校于民国8年(1919年)设立,校址在孔庙西侧的原儒学训导署,最初为东南坊国民学校,原儒学训导署大堂、二堂改作教室,内宅改为教员室,东西坊作学生自习室。民国10年(1921年)1月,知事张赓麟将其改组为模范国民学校,借用旧仓房为地址。

(二)介休高等小学堂的创设

介休高等小学堂最初为城内的绵山书院,《介休县志》对其进行了相关介绍:“绵山书院即育才馆。明万历十八年,知县史记事建于文庙之东偏,讲堂、学舍共二十八间。岁久尽圮。乾隆三十五年,知县王谋文及其基重建,共四十四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根据学制要求,知县陈模对绵山书院进行改组,将绵山书院更名为介休高等小学堂(又称介休学堂),内部设施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绵山书院旧有讲堂改为教室,宾兴社改为礼堂,生童斋社改为学生寝室,崇报祠院舍改为教员住室,西面场所为操场。在学校经费方面,除了绵山书院及宾兴社旧有的16500两生息银外,还将史村、北坛、义安村三处共1078亩土地的每年所得租息银1800两划归学校。此后,介休高等小学堂不断扩建完善。宣统二年(1910年),介休高等小学堂更名为介休高等小学校,不久又改为介休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宣统三年(1911年),知县张熙堂、学堂堂长刘膺福将附近的旧教谕署归并改建,以教谕厅堂为第二教室,内院及东偏院房舍10间改为寝室,又因旧操场面积狭小,以学署后空地为操场。民国2年(1913年),校长陈绍德又增修了第三教室、阅报室和体操器械室。民国4年(1915年),介休县公款局成立,学校资产归公款局管理,经费由公款局支给。民国8年(1919年),校长罗寿南将礼堂改为第四教室,增修寝室11间。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