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前的潘红霞,1970年出生。但是,在记者眼里,她真正的出生年份是2007年。
已有两个孩子的她,在大家眼里有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叫“赛因斯”。
近些年,潘红霞一直在催化剂领域打拼,但是在她本人眼里,挫折与困难才是最好的催化剂,这别样的催化剂成就了她人生的一片霞红!
光鲜的背后尽是不为人知的泪水
潘红霞出生在江苏宜兴的一个小村庄。20世纪70年代初,物质条件还比较困难。“一个月能吃顿肉就不错了,总是要等到年底杀猪,才能大吃一顿。”
潘红霞记得,自己6岁那年家里买了台缝纫机。那时的她还不知道缝纫机是啥玩意,但是她似乎从大人眼里看到了光芒,看到了希望。母亲做起了手套加工,每副手套能挣2分钱。“不要小看这两分钱,从此我家吃肉次数就多了起来。我们上学的书包也是新的,尽管是一块块小布拼接起来的,但依然让我无比自豪。”
潘红霞的母亲从做手套到帮别人做衣服,从村里到村外,到整个县里,常常一外出就是几个月。都说江浙人有商业头脑和创业精神,潘红霞说:“的确我们从小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父母的勤劳、努力、拼搏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明白奋斗才是改变人生的唯一途径。”如今,潘红霞一听到缝纫机的“哒哒”声,就沉浸在过往的简单幸福里,家里那台绿漆斑驳的缝纫机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潘红霞读高中时,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万元户”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1988年,潘红霞没等到高考结束,就偷偷跑出来,开启了创业之路。
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18岁的潘红霞带着四处借来的两千元钱,第一站到了宁夏。当戈壁滩的风沙扑在青涩的面庞上,她才惊觉两千元借款的分量。离家几千公里外,人生地不熟,潘红霞的心里恐慌到了极点。就在最无助的时候,她在街上听到了熟悉的“宜兴腔”,循着声音,她看到是一对老夫妻在大街上聊天。潘红霞高兴地跑过去用宜兴话打招呼,跟两位老人攀谈起来,潘红霞还被老人邀请到家里做客。“一回生二回熟,他们请我住到他们家里,陪他们说说家乡话,同时照顾他们的起居饮食。就这样,我在老人家做起了小保姆,有空就外出跑跑市场。”
1989年7月的一天,潘红霞至今记忆犹新,她为宁夏一家毛纺厂拉到了一单大生意,拿到了19万元佣金。在轰鸣的机器声里,她想起宜兴老家漏雨的屋檐,攥着这笔相当于5套房产的巨款,不禁眼眶发热。“我做成了第一笔生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创业的道路越走宽了。”潘红霞回忆。
1995年宜兴绿洲机械工程公司成立,潘红霞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这五年收获挺大的,我结识了一帮能陪我闯天下的伙伴,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和业务单位打交道。”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连串的挫折变故一度让她一无所有。“那时的我严重抑郁,整日以泪洗面,浑浑噩噩地过了几个月。”打击接连而至,8个月的儿子体检时查出脑瘫。这个消息对潘红霞来说犹如晴天霹雳。“那时我还背负了千万元的债务,孩子治病没有钱,我连哭的力气都没有”。
痛定思痛后,潘红霞振作起来,决定一切从头再来,开启人生新的篇章。之前做贸易时,她曾与中国石化下属的企业有业务来往,也对石油炼制加工领域有一些初步了解。因此再次创业时,她切入到石油炼制相关领域中,期望能在催化剂产品研发生产上有所发展。
2006年6月,潘红霞卖掉房子,从湖南岳阳来到湖北赤壁。2007年,她成立了湖北赛因化工有限公司(后改名为湖北赛因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潘红霞说:“当时只带了卖房的30万元过来,创业的艰辛吞噬着我的身心,我没有退路,像打了鸡血一样日夜劳作。”从一片荒地开始建设厂房,到每件设备的采购安装,潘红霞亲力亲为规划设计,为公司筹建倾注了全部心血。

